引子
相较于之前的鄂国、秦国,齐国的起源是人们所熟知的:
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於营丘,曰齐。
(《史记·周本纪》)
周朝建立后,论功行赏,“尚父”排第一位,被封到齐国。
这个“尚父”有很多名字,姜尚、吕望,还有人们最熟悉的姜子牙。
有的文献说姜子牙出身东边: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吕氏春秋·秋·孝行览·首时》)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史记·齐太公世家》)
如果真是这样,那被封齐国可以算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但也有文献持相反意见,《礼记·檀弓》说姜子牙出身西边,死了要葬回故乡:
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之前的文章说过,西周代商跟后来的改朝换代不大一样,有点部落战争的意思。
周人的根据地在西边,商人的根据地在东边,那姜子牙的出身是东还是西?
从姜姓来看,姜子牙或许是西。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诗经·生民》),在周人的始祖传说里,最早的母亲是姜姓。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经·绵》),在西周的发家史里,合伙人也是姜姓。
从人类学视角切入,姬、姜两姓或许是周原的两个大族,世代通婚,形成了一种联盟。
姜子牙或许是这一代姜姓部落的族长,这捎带着也解释了姜子牙的女儿为什么会嫁给周武王。
但姜子牙还有另一个姓“吕”,这个姓据说来自他所生活的“吕国”。
甲骨文中,商王常到吕国打猎,占卜问这地今年会不会丰收。
吕国离商的统治中心不会太远,按一般说法,在山西境内。
如果姜子牙一开始是吕国人,那他和商人的关系应该更近一点。
如果真是这样,就得解释姜子牙怎么会参与反商事业。
恰好,《孟子》提供了一个说法: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为了逃避纣王的暴政,姜太公跑到了东海之滨。
等周文王兴起,听说周文王善待老人,他就跑去西边了。
与之类似,《史记·齐太公世家》里也有一个说法: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姜子牙一开始跟纣王混,后来发现纣王没前途,就走了。
按这两个版本,姜子牙一开始很可能生活在商的中心,后来才去的西边。
如果真是这样,史料中的“吕姓”和“东海之滨”都很好解释。
不过,要论解释力,最强的或许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用间篇》里有一段话: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按孙子的说法,商汤兴起时的伊尹,周朝兴起时的姜子牙,那都是大间谍,潜伏在对方阵营里收集情报。
孙子没有展开说,但按这个版本,姜子牙很可能是一个伪装成商人的周人,姜子牙身份的所有疑点都可以归为情报工作遗留下的烟雾弹。
其实,不管姜子牙算什么“东西”,齐国肯定是东,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信得过的人去治理,而姜子牙绝对够这个资格。
正文
今天的临淄有临淄齐国故城、齐文化博物馆,但一开始,临淄并不是齐国的首都。
齐国一开始的首都是营丘,营丘的位置有争议,有人认为就在临淄——
临淄是扩建的营丘,扩建后到了淄水边,所以改名临淄。
地图上,临淄今天仍有“营丘城故址”,但我个人对这个结论持保留意见。
齐哀公的时候,纪国国君纪侯跟周夷王说了些齐哀公的坏话。
于是周夷王烹杀了齐哀公,改立他的弟弟为齐国国君,也就是齐胡公。
齐胡公把首都从营丘迁到了薄姑。
齐哀公有个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就是后来的齐献公,对这个事很不满,就杀了齐胡公上位。
上位的齐献公,再次迁都,就到了临淄。
此后,临淄一直是齐国的首都。
战国时的临淄是个大城市,《战国策·齐策》说:
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气扬。
汉朝时,临淄也仍是大城市,《汉书·高五王传》说:
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一直到魏晋,临淄才衰败下去。
算一算,也挺够本了,近千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