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发出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分享了彼时的心情。停用至今,偶尔会有人问我,是不是设置屏蔽好友,或者有人问,你这是不是小号?
我想了下,人生本就挺累,何必再戴上一层伪装,显得更累。我又不打算撩妹,又不做微商,只是用了这个通讯工作最基本的功能。
1.根据客户体验操作,停用朋友圈从最开始的无感知,到现在的“该朋友暂未开启朋友圈功能”,客户感知是不同的。如此以来,显示这样的提示,相对更加尴尬,会让人有种被拉黑的错觉。
2.如果你是一个时不时更新的人,突然断更,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会有些关心你的问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想把自己封闭起来。其实我觉得这个事儿和QQ盛行的时候,大家用隐身和在线的状态区分大致是相同的,也就是不用想那么多,没有那多人需要你的赞,没有那么多人会那么需要你的即时认可。如果你只是单纯地不想发些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东西,不要点击发表就好。如果只是单纯地想要逃离一种状态,不要玩手机就好了。
3.关于停用地种种不适应。最开始的时候,不适应的感觉会比较强烈,但是因为那时还用着一个2G手机,3分钟刷不出最新动态,打开之后还显示的是昨天的故事,也就没有那么大冲动了。好比你习惯了一个事情,突然有一天你不去做了,你会不适应。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你习惯12点吃午饭,有的时候你11点吃过早餐,到了12点你还是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用餐。
4.关于是否错过了一个亿。停用地意思不是你既不能发动态,也看不到别人的动态,如果你真的想去看谁的近况,点击头像,点击相册即可实现,因为我知道,即便是一百条更新,你最想念的那个人的动态也是你最关注的那一个。偶尔会看到一些“刷爆朋友圈”之类的标题文章,也是笑笑,也不看我是干嘛的,标题党玩剩下的。剩下的一些不过是些清浅阅读系列,你连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心情都没有,指望朋友圈的几篇文章就能进化心灵,估计白费。当然我不否认有一些质量很高的图文,会给你片刻的欢愉或者启示,如果你能读到,真是幸运。
5.关于是否有分组发送的必要。我还没试过这个功能,自使用微信来估计没发过5条,有人说,想发点什么,但是又顾虑老板看,老师看,同学看,家长看云云的,我觉得吧,有纠结的时间不如就别发了,你想表现的不就是自己吗,无论是正能量,负能量都是你,我们所喜欢的就是真的你。当然真性情不是啥都不假思索,你非要说我舍友是二逼,结果上来就发,我看你还是及早买份保险。而且这些话,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基本就是你想说不敢说,一时冲动放到了网上而已。你觉得你对面这个人是个傻逼,但你肯定不会问,先生,请问您是傻逼吗?所以,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当你难过的时候,或者低落的时候,关心你的朋友会问,怎么了,你也总会回答,没事。
这么说来,是不是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关闭朋友圈?
不是的。
我也想时刻记下来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但是一个手机不怎么随身携带的人,看到的风景都是用眼睛捕捉。当后来发些自己长得丑的时候,我基本也就不自拍了。我依然不喜欢共享,但喜欢分享,分享的不是图片里的我,是文字里的我。
别看我的朋友圈,想我就到我的身边和我说说话。
你可以坐到我的身边,问我,在吗?
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