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一次,碰到WS君,他刚刚从学校外面回来,我迎着微笑问他,“WS,刚刚出去浪完啦?”
WS看到我,便回复说,“嗯,是啊。”
两人擦肩而过、默而不语,话题终止。我感到一丝丝尴尬,不知道你呢?
场景(二)
有一次,宿舍区门口遇到了JM,我微微笑地打过招呼,“准备去吃饭吗?”
她顿了一下,思考1s后回答说,“不是呢,我准备出去后门打印些资料。”
”嗯嗯,那你先去忙。“
两人互相点头示意,就分开了。
我感觉到的是,她是真诚、认真地回答着我的问题,给予我感到温暖的、恰到好处的尊重和礼貌。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暖意。
(三)问题来了
两个不同的人,不同的话语,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但,要怎么才能避免或者说尽量减少这样的尴尬,而使气氛趋向一种温和的感觉呢。
因为改变别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对自己入手,改变自己的一些小毛病。
首先从我自己的话语出发,
例如“出去吃饭吗?”、“今天叫外卖了?”、“刚刚吃完饭呀?”、”回来啦?“
看似礼貌的问候语,其实里面深藏着一颗不假思索、懒惰思考、惯于应付的心灵。行为心理学有一句话,”行为是塑造出来的。“同样,在路上遇到同学或者朋友,不打招呼也不成,自己又懒于换位思考和简单应付的心态,所以就无脑、机械地把那些”礼貌问候语“说出来。
同学听到你这样一句不疼不痒的话语,感觉不到一丝真诚,只剩下所谓的客气客套的意味。他们也懂的,也是简单地应付一句,”嗯嗯,是呢。“
因此,这样习惯性的无意识的行为就为之后的尴尬场景做好铺垫了。
(四)怎么办好呢?
经过一些时间地静默,我暂时能给出的答案是,心态上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要认真地听别人说话,之后认真地在行为上仔细观察他人,去主动关心别人、去了解别人的世界。在3内观察、思考、组织语言,再看着他们的眼睛说。
遇到吃完饭的同学,”刚刚去哪个饭堂吃,有什么好吃的菜介绍呀?“
遇到从校外回来的同学,”刚刚去哪里玩呀,什么时候带带我见见世面?“
说话之前一定要停顿一会,1s也好,3s也好,有个停顿才是接下来不尬聊的关键。这个习惯,一时间难以形成,慢慢来,有意识地培养就好。。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没必要对每个人都这样的,你的关心、精力、精神是有限的,你的情绪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这方面的能量。而且你只需要用心去关心重要的一些人就好。
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做个真诚的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慢慢来,我愿意花时间等我自己。
补充:有时和舍友一起吃饭,他们开玩笑的时候,我有时会跟不上,因为我时不时地会发发呆,走走神,想想其他东西去了。在一群全部都特么风趣逗乐的舍友面前,偶尔发下呆就好,更要懂得享受大家的“嘴皮”功夫。
总结:养成认真听别人讲话、认真地准备说话内容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