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赛标
高高的个儿,桔黄拉链衫,圆润饱满的脸庞,珐琅眼镜,碎花蓝帽,不经意的微笑,柔软磁性的口音,质朴深刻温厚儒雅。这是我对台湾著名广播电视编导、主持人、客家歌手唐山先生的初步印象。
28岁时,他进入台北市私立嘉联广电录像学院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班,专修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主持、摄影、编导的专业知识。因痴迷客家文化,他35岁辞去教职,开始在台北正声广播电台、中华广播公司、中国广播公司制作主持《原乡情》《有闲再来聊》节目。还没客家电视台时,唐山却是中视《客家新闻》的主播。他还主持台视《乡亲乡情》、华视《原乡情怀》节目,并担任客家卫星电视台节目总监,主持「乡音乡情」节目。
五年里,他在六堆客家庄18个山歌班义务教歌,将客家歌谣的种子洒遍台湾,创造出令人难忘的客家传奇。 为了拍摄客家记录片,他率队扛着摄影机走遍大陆、台湾各地,历时3年,行程五万公里,采访上千人士,收集客家文化素材,完成了《我来自客家》8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多角度展现了客家人在闽、粤、赣、桂、川、豫、琼、港、澳、台及海外的传奇故事。
而有的问题也让我一时语塞,比如他问:“文笔围斗四周的字是什么?”因为风雨浸蚀,上面的刻字已模糊不清,况且我们对文笔上的雕刻并没有作过专门研究。唐山先生建议说:“可以将石碑、文笔上的字拓下来,作专门研究,出本书。”他的建议当然很有价值,但是谁来赞助去实施这项文化研究呢?多年来,文人已然害怕谈起文化公益事业研究。
几年前,我就曾设想在胡氏家庙草坪边建立“中川碑林”,并倡导功成名就者大立石笔之风,像南靖塔下张氏宗祠一样,但应者寥寥。 我向唐山先生重点讲解了中川九级半、鸡内腹故事等文化密码符号,唐山兴致盎然。他叫龙岩电视台的摄像师一定要将九级半、贡生石笔用特写镜头拍下来,并不时指点拍摄的方法。后来,摄像师从中厅搬来长条木凳放在下天井里,唐山邀我坐着进行“闲聊式”采访。结束时,他微笑着,用轻柔而磁性的梅州口音道:“讲得很好。”我羞赧一笑。我们以胡氏家庙大门为背景合影留念。
走出胡氏家庙,迎面照壁是一幅漫漶的麒麟。回首处,“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的
门联,让我想起同祀孔庙的南宋著名教育家胡安国撰《春秋传》的典故。此时,唐山正对着左侧的镂雕“囍”字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