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天我看完了杜拉斯的《情人》,这本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书薄薄的,有些意犹未尽。
这几乎不是一部爱情小说,倒像作者的自传回忆。作者幼时在西贡的生活影响了她一生,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在雾气腾腾的湄公河边,她和那个中国富家子之间,不被社会认可,虚幻、避世的“感情”,她不把这种感情称为爱情,自始自终她只当作逃避现实苦难的一种自娱。
作者并非是畅销书作家,她的小说有自己的独特的叙事风格,笔触简练的、有力,但偏于枯冷。这部小说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她用这种方式表现的这段畸形的恋情,悲剧的主题下却有掩盖不住的激情冲撞,让人折服。
01
作者擅长不经意的娓娓道来,极度冷静、理智,她少用比喻,她对人物刻画、情节的推进,都接近白描。
她写与富家子弟的第一次相遇:“他慢慢地往她这边走过来。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胆怯的。开头他脸上没有笑容。一开始他就拿出一支烟请她吸。他的手直打颤。这里有种族的差异,他不是白人,他必须克服这种差异,所以他直打颤。”......奇妙的平淡下面,暗流涌动。
写她与他的第一次私会:“她有些茫然,心情如何也不怎么明确,既没有什么憎恶,也没有什么反感,欲念这时无疑已在......事实上这一切似乎不仅与她期望的相一致,而且恰恰同她的处境势必发生的情势也相对应......突然之间,她明白了,就在一刹那之间,她知道:他并不认识她,永远不会认识她,他也无法了解这是何等的邪恶。”
你不会相信,这是一个15岁的少女正在经历的“爱情”,出奇的平淡、冷静,即使肉体的激情像鸦片一样让她上瘾,可是她对感情始终麻木,超然。
而在景色描写中,她的细腻与忧伤才恣意地绽放:
“光从天上飞流而下,化作透明的瀑布,沉潜于无声与静止之墓。空气是蓝的,可以掬于手指间。蓝。天空就是这种光的亮度持续闪耀。”......
“夜的声音就是乡野犬吠的声音。犬向着不可知的地方神秘长吠。它们从一个个村庄此起彼伏,这样的呼应一直持续到夜的空间与时间从整体上消失。”......
02
只有在这段被“功能化”的爱情中她能片刻地找到自己,爱上自己。而她的家庭、周围的社会,只让她愈发自卑、绝望和想要逃离。
她无奈地写到她的家庭,恨多于爱,即使是自己热爱的母亲,也并没有将给儿子的爱抽一点给她。
“校长告诉她说:太太,你的女儿法文考试第一名。我母亲什么也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说,她并不满意,因为法文考第一的不是她的儿子。我的母亲,我所爱的母亲啊,卑鄙卑鄙。她问:数学呢?回答说:还不行,不过,会行的。我母亲又问:什么时候会行呢?回答说:太太,她什么时候想要什么时候就会行的。”
母亲并不掩饰对女儿的轻视,她为她的愚蠢感到耻辱。母亲的固执和偏执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儿子们的极度溺爱,却活生生将两个儿子变成了“活死人”。
“她为她的大儿子在昂布瓦斯附近买了一处产业。他在那里还有一片树林,他叫人把林木伐下。他在巴黎一个俱乐部赌牌。一夜之间就把这一片树林输掉了......母亲做的事当然永远都是为了这个大儿子,这个五十岁的大孩子,依然不事生计,不会挣钱......”
父亲去世之后,渐渐地家里就变得家徒四壁,没有谁能养活这个家。对家人的失望,她只有从自己身上想办法,就在这样的无奈下她接受了情人的援助。
“后来她出去搞钱,母亲不加干预......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知道如果她真敢那么做,如果她有力量,如果思想引起的痛苦不是每天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母亲一定会选择她的孩子走这条路。”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对一个不谙事世的女孩来说,能付出的只有身体,还能怎么办?可是,接下去的流言蜚语,使她被世界孤立,家族颜面扫地,母亲也因此受到牵连。母亲发疯似地辱骂殴打她,发誓要把她赶出去。而大哥就在门外,扇风点火。
对于一个无赖来说,家庭就是他的寄居体,大哥从来不为家庭付出过,为了钱,完全不择手段,只要可以变卖,亲情不值一提。母亲去世后没有几年,他把母亲留下的家产全部挥霍干净。后来,走投无路,来巴黎投靠她,可是居然偷走了她的全部积蓄5万法郎。他已经不能收手了。
这个家很少给她亲情,即使性格温顺的小哥哥,是一直站在她这边的,可是懦弱、胆怯。在记忆中只是一个符号,在她离开西贡的十年里也只偶尔写过一封信,十年后,收到关于他的消息就是,他的去世。
03
她不止一次写到死亡,又爱又恨的亲人的死——父亲、母亲、哥哥,甚至她写到在归途中不知名的年轻人跳海自尽,经历战乱之后,再谈到死亡,没有悲伤,死亡有时只是苦难生活的一种解脱。
“当我回忆往事,我已经离开的地方,又出现在眼前,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我在堤岸公寓里度过的时间使那个地方永远清晰可见,那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地方,接近死亡的地方,是暴力、痛苦、绝望和可耻的地方。”
所以这段感情以注定的方式,死亡了。在与情人约会之后的一年半,她离开了西贡,回到了法国,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他——那个中国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