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365•婚姻育儿•日记专题联合征文 | 婚姻那些事儿 - 简书
01
终于到了跟房主签合同的时候了,我和老公并排坐着,等着中介打出合同,婆婆挨着老公坐着。一直都是我在跟房主胡侃,聊彼此的工作,也聊这个二手房到底如何,老公和婆婆坐在旁边很安静。终于,中介打出了一沓厚厚的合同,推到我的面前“就以女方为主来签吧,反正也就是一份合同”。
“一个人签可以吗?不需要两个人都签吗?还是两个人都签上吧。”安静着的婆婆终于发声了,声音里带着一点上海口音,显得无比着急慌乱。老公忙说:“没事没事,就是一个合同的签字而已,一个人签字就够了,又不是房本”。
婆婆仍旧着急地说,还是签上吧,签上吧......在一旁的女房主说:“真得没关系的,阿姨,这只是一个合同上的签字,跟房本上的没有关系的。更何况,新婚姻法规定了,这算婚姻后的财产,两人共有的。”
清明节的前一个周末,我和老公特地从北京请了三个工作日的假,连着三天清明节一块,决定在武汉买房子。我们手头的钱并不多,首付的一大部分也是靠借。
这一幕发生在清明节的倒数第二天,看了大约二三十套房子后,我们眼瞅着没戏的时候,来了这样一套房子。
签字的时候,即使中介、房主还有老公都再三解释,这个签字跟房子的最终归属无太大关系,婆婆依旧无数次鼓足勇气表示要老公签字。
我微笑着,把笔给老公,讪讪地笑道“要不,你还是,签一个?”老公把笔塞回我的手中,笑着说,“你快签哦~”
02
签字完成了,十万块的定金丢出去,买房这件事情算是拉开了帷幕。第二天,婆婆要回上海,我回北京,老公也去上海出差。在武汉,三个人都去亲戚朋友那儿住,我们都觉得不太好。所以找了个离火车站近的旅馆,准备住下。
老公去把婆婆筹来的钱存到银行去。我和婆婆在旅馆的大厅里等他回来。
“回去之后,我想去上海照顾老人呢!多挣点钱,好给你们也分担点压力呢!”婆婆开口了,可是他不会让我去的吧。
婆婆口中的他,是她的上海老公,不是我老公的爸爸。过年的时候,婆婆带着这个伯伯去北京待过半个月。我大约能够拼凑出他们生活。
他们在一起生活已经快十年了。相识的时候,伯伯被妻子扫地出门。几年后,他们攒了一点钱,在上海郊区买了一套小房子,家算是安稳下了。
这大概是婆婆和一个男人过得最久的日子了。她嫁给第一个男人,生了两个儿子,后来第一个人男人死了,于是认识了我丈夫的父亲,我丈夫两岁时,他的父亲也死了。
“母亲曾经和一个酿酒的人在一起,是否拿了结婚证我不知道了。”老公曾经跟我提起过婆婆的第三个男人,“那个男人挺老实本分的,我每次去他都会给我烧一只鸡,不过他总是不愿意出去闯,后来他们就分开了。”
他们母子之间好像从来都不讳言婆婆的过往。是的,毕竟,这个上海的伯伯才是跟婆婆相处了最久的男人。
旅馆大厅有些破败,地毯很脏,我和婆婆就坐在同样有些脏的沙发里。前台的服务员歪扭着身子,头靠在竖撑着的手臂上,两眼盯着手机屏,毫无内容。
婆婆就在这里跟我说起了自己和上海伯伯的现状,每个月伯伯给她两千块钱,所有的生活要从这2000块里支出。她想去上海市区照顾一个老人,每月有4000块钱的工资,但想着可能再也回不去乡下的屋了。“这个房子当年我可是出了两三万的,叫我就这么离开是不可能的”。
“你要不到北京跟我们一起住吧,就算是要工作,有个头疼脑热,我们还可以照顾着呢!”听完婆婆长长的诉苦,我说。
”不,我在上海马上十年了。我在想,要不要把户口移过去。其他的等到过了那天再说。”婆婆换了另一个常用的理由。上海男人小气着呢,现在存了点钱,都给她女儿送过去。天知道,当时他病得要死的时候,还是我找邻居借的钱,垫的医药费呢。“现在这样做太让我心寒了。”
03
在北京的时候,婆婆很少做饭,只要涉及到做大菜,她就叫上伯伯。鲜活的大虾处理干净,炒一炒,倒上很多很多醋,加上几勺白糖,加上水,开始焖,等到水快烧干,虾也就好了。
伯伯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反面角色”。婆婆说,在上海,这就是伯伯的日常。在二哥出事之前,伯伯对婆婆一直很好。
二哥是婆婆跟第一个老公生的第二个儿子。我第一次见二哥的时候,觉得他特够意思。常常腋下夹着小黑包,开着一辆面包车,汲着一双人字拖。他带着我们去服装超市,还有路边夜市,当然还有排场阔气的餐馆包间。
老公跟我形容过二哥出事那晚的情形。婆婆和伯伯正在老家屋子里看电视,手机响了。“妈,你和伯伯赶快跑,不要收拾东西了,直接去火车站,回上海。”后来才知道,他欠了民间高利贷,自己跑了,要债的知道他家的地址,所以婆婆和伯伯必须回上海。
经历了那件事情后,婆婆彻底垮了,以泪洗面。她不仅仅失去了一个儿子,还有老家两套房子,自己几十年来攒下的所有钱。更残忍的是,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里,当初自己怎么就不多管着老二,自己怎么可以把钱全部都借给老二,包括她的小儿子也就是我丈夫的钱。
那段时间,我接她电话的次数明显多了,她一遍遍地念叨,动不动在电话那边就哭出声了,我的安慰却是无济于事。
她终于是爬了出来,但伯伯的态度明显是赶不上过去了。在利益面前,夫妻间总是会有裂痕,更何况是半路夫妻。
她恼心的并不止这一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大儿子,也就是第一个丈夫的第一个儿子。清明节回老家的时候,婆婆拿了三千给了孙女儿,我们拿了两千。听说,当年婆婆没能带孙女儿,每个月要寄500块的生活费。有一次不知是为了啥,大儿子说“那你以后也不要指望我给你养老了。”自此,母子间隔了一堵墙。
那天在签字现场,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婆婆的做法太可笑了。也许我应该觉得心寒,可我会禁不住思考,这个女人,嫁了那么多男人,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有三个儿子,我们却是她唯一的依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