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候很固执,对记忆中的事物总是特别坚信,总是觉得记忆又不会骗人,我印象特别深刻等等。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时常发一些感慨:唉!还是小时候家乡的豆腐脑好吃,到城里来了,再也没有那样的味道;还是小时候的狗好养,不挑食又不爱生病,哪像现在的娇生惯养,娇气得不得了,动不动就绝食,等等,不一而足,甚至长时间深深引以为憾。
记得小学时候,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不仅学习好,人还长的特漂亮,是我们班所有男同学暗恋的对象。后来上中学的时候,由于成绩的不同,大家各奔东西,分别去了不同学校读书,这一别就是十几年没有再过见面,一直深以为憾,印象中再也没有比她更漂亮的女生。
直到大学毕业后,在一次小学校友聚会上才再次看到了她。可在再次看到她的那一瞬间,感到曾经回忆了十几年的那个明艳照人、特漂亮的班花不见了。人还是那个人,只是觉得跟印象中的那个美丽天使相差太远,仅仅是不难看而已。
这是为什么呢?一开始想不明白,感觉她没以前漂亮了,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难看吗?当然不是!随着女孩子的渐渐长大,更加的会穿衣打扮,只会越变越漂亮,怎么会变难看呢。后来想明白了,之所以觉得班花没有以前漂亮了,是因为我的记忆,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跟最开始的时候出现了偏差。
在小学的时候由于接触的人群比较少,对班上的这么一个相比较起来学习不错,人也长的不算难看的女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很正常。我对小时候那个阶段印象中的班花的回忆,在晕轮效应下,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剩下的仅仅是一种模糊的感觉,那就是漂亮,顶级的漂亮。漂亮已经成为了班花的代名词,对班花的感觉已经符号化了,这种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具体多漂亮,已经记不清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一个人想要记住更多的东西,就只能不断的模糊词去笼统的归类,用更少的词语去锁住更多的内容,从而给记忆其它的内容腾出更多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1000多亿个脑细胞,对回忆的索引是比记忆本身还要难很多的事情,如果不能简单抽象化事物,我们完成记忆后将很难再将这段记忆抽取出来。
为了给索引提供方便,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将记忆修修剪剪补补,把那些难以归类的部分去掉,把那些逻辑不通的地方补上后来我们自己的理解,方便我们后来调用这段记忆,但是这时候的记忆,已经不是对当初正确的客观事实的反映了。由此可以看出,记忆是一个不断被重构的过程,它不像录像机一样记录事实,而是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