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顾名思义,大抵上应该指的是“迅速成功”——那当然是不可能了!因为绝大多数成绩(暂且不说那么大的“成功吧”)都需要时间的孕育,而时间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其速度。
虽然“迅速成功”绝对不可能,但快速入门,绝对是有可能的。并且,很多人可能没有认真想过:快速入门不仅是绝对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
李笑来老师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然后再去学习!笑来老师的一个motto是:终生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学生。这里的学生,指的并不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而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愿意学习任何事情的人。
这么多年的应试模式让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了。似乎我们学习每种知识都是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如果考试中会出这方面的题,那这种知识就是“有用的”,如果不再考试范围,那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上学的时候采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还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思维模式深深地植入操作系统里的话,对于我们的生活多半没有什么好的影响。
学习英语不光是为了考个好分数,更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咨询,能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学习编程,不光是为了什么资格证,而是为了把自己从繁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只有真的理解了学习的目的,才有可能真正把“学生”当做一生的职业。
按照笑来老师所讲,教育这件事情之所以历史上屡战屡败,就是因为缺少一个重要的底层结构:元教育(Meta-Education),是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元教育是用来实践、检验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时候,都有一个概念很重要:最少必要知识。(MAKE-Minimal Actionabl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快的时间里,摸索清楚最少必要知识(MAKE)都有哪些?然后迅速地掌握它们,在那一瞬间,任何人都完成了“快速入门”。
举个例子: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艺术天分,貌似事实也是如此,看绝大多数人的PPT就知道了,那个难看啊!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点的设计原理,在任何地方都用的上。不一定非要成为专家,但哪怕掌握一点点的常识,都可以迅速做到胜过绝大多数人。
那么,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其实,只需要记住两个词就可以了:简洁、留白。就这两个词,足以打败绝大多数人,所谓:简洁,有很简单的实施方案:在任何一个视觉框架之中,都要尽量减少各种元素数量、比如形状数量、比如线条样式数量、颜色数量等,控制在3个左右。比如最多三种形状,最多三种线条,最多三种颜色,最多三种字体…..所谓的“留白”,更简单,就是一定要留出61.8%(其实这是黄金分割数字)的空间(或者反过来,只占用最多61.8%的空间)。
以上的例子,你两分钟就读完了,可若是你真的严格遵守这两个小原则,你会发现90%以上的人在这个小细节上就被你超越了。
当初笑来老师谈到什么是落后的时候,很多读者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拉开人和人之间差距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秘密”。如果你遵循以上介绍的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你就已经甩掉了90%的人了。
所以要想成为那前10%,甚至是5%的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真正重要的是愿意开始行动。
我们作为人,其实“硬件”方面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别人能做的事情,只要掌握了合适的方法,你其实也多半能够做到。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差别却非常大呢?因为我们搭建的“操作系统”非常不同。
比如开车。开私家车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够了:慢。相信我,这一个字就能避免绝大多数的车祸——虽然很多人喜欢炫技,认为那些开车太慢的人“太肉”,但不争的事实是,这一个字不仅已经够用,不仅救命,还少害很多命。
笑来老师曾经写过一本书《人人都能够用英语》,掌握一门外语最少必要的知识都有哪些呢?
- 认识字母
- 认识音标
- 会查字典
- 懂基本语法
- 会查语法书
- 会用Google搜索引擎
如果这些都会了话,入门已经彻底完成,再下一步就是彻底执行。
一个字而已:用
不得不感叹,英语真是一个绝佳的、经典的、大面积社会化学习失败的案例。全国人民从小开始“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本科四年,一晃16年过去,天天学,就是坚持不用,你若认真的问,你们为啥光学不用呢?好奇怪!他们的回答一准是相同的,没有环境!比较荒唐,就像是没有厕所就不能上厕所一样。
掌握一门外语用来干什么天天用来获取一手信息还不够嘛!
一旦我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合理、有效,那么我们的思考质量智能逐步上升,没有其他可能。快速入门已经彻底完成,剩下的,不是学,而是用,是践行。是在用的过程中纠正,在践行的过程中发现,在错误中不断改进,在不足中不断弥补。
把最少必要知识,这个元件装入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后,你再去审视任何你想习得的技能,你就会发现,长期以来挡住你的就只有一件事:你居然以为你能够一上来就做的很好!
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谁能够一上来就做的很好呢?就好像我们走路一样,人类天生就有走路的基因,所以,用不着什么学步车,早晚能够走路的——刚出生的婴儿,只不过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自己的腿力健壮到富余地支撑自己体重,并且可以保持平衡而已,然后呢?起步过程中,蹒跚、跌撞、然后就正常了,正常到此后一生不出太大意外的话就可以一直‘无意识地行走’……
学习能力也。执行力也罢,最终的核心只有一个: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我们普遍对于孩子有较多的宽容心,因为我们觉得他们做得不好都是正常的,没有人会去嘲笑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我们长大之后,却变得畏首畏脚,不敢尝试挑战了呢?
因为我们已经长大,并且在其他方面已经有所成就,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觉得在任何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表现得足够好,或者至少没有那么烂。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蹒跚学步的孩子!
如果你三十岁的时候心血来潮,想要学习一门外语,比如法语。那么当你开始学习法语的时候,你其实和刚开始说话的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不是一个已经把汉语说的足够流利的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
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再反复练习,观察自己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再反复……这是学习一切技能必须的过程——关键在于:
-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我们要意识到不应该把“面子”这种需求变为我们的刚需,因为它是阻碍我们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练习的时丢脸不可避免,因为没有人能够在开始的时候就做好任何事。但是因为怕丢脸而不练习,那么,随后每次需要用到相应技能的时候,其实也都是在丢脸,而且这种丢面子的次数上不封顶。
看一个人的执行力强不强,就看他在做得不足够好的时候能否持续地做。
绝大多数废物的特点是一模一样的,但凡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显摆,有可能被别人鄙视,就马上不做了,进步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维持所谓的“形象”才是他们真正的刚需而一旦有什么可显摆的东西,他们就会一生只关注那一个东西,非常专注。于是,进步对它们来说天然不可能。
笑来老师说:“我从来都相信自己一定会有进步的,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可时间是我的朋友啊!我怕什么呢?”
“也许我不适合干这件事吧?”绝对是一切失败这的墓志铭,甚至,都可以干脆改成:“也许我不适合来到这个世界吧?”有时候,刻薄一点会让自己异常清醒。
如何防止大脑进入一个错误的运转模式呢?笑来老师之前提到过一个概念,能够有效防止掉进这种坑里:长期。
如果你关注长期,就会知道别人的看法其实只是暂时的。甚至你能够看到自己成长之后,会自动离开那些只喜欢说风凉话的人,因为你们已经不再一个层次里面了。
如果你关注长期,就会了解进步和体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起始的框架则需要快速搭建,这样我们才有改进的空间。
如果你关注长期,就会对自己更加宽容。没有人能够每时每刻都保持高速的增长,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但是这一点只有哪些真正关注长期的人才能看到。
能够深刻地理解“长期”,能懂得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一时糊涂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做过赚钱的生意了,就有更高的视角去思考“成长的生意究竟是什么”;做出“有成长的生意”了之后,才有机会去思考如何找到成长率的爆发点,还有这种可能性;因为经过长期思考与行动,才真正认清成长率的难得,所以才认真在已经验证过的企业之中寻找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否则,就是绝大多数人,以为那是“炒股票”而已,把所有的注意力都不由自主的放到了“炒”这个字上且自以为是。
不开始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所以,要尽快开始。
1. 要尽快开始那个过程
2. 要尽快度过那个过程
如何尽快度过那个过程呢?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而后就要把注意力专注在改进之上。
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存在。尤其是别人的看法,把注意力放在事实上,你自己知道自己的看法常常是不准确的,是需要不断修正的,那你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呢?因为他们的看法和你的看法一样往往并不准确,多么简单明了的事实啊!
有一个魔法一样的现象:当你专注的时候,时间飞速流逝……,所以,专注,事实上是尽快度过那个过程的核心方法。
说道这里,我们甚至应该重新审视“速成”了,即便“速成”普遍不可能,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有的人学了很久都没有入门,有的人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不仅迅速入门,还要迅速展开行动,而这之中有些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在意自己的改进,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所以他们的长期被他们的专注与行动缩短了许多许多,于是,他们相当于“相对于大多数,更为迅猛的到达成功的里程碑”,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人生没有羡慕这两个字,因为当努力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不会羡慕别人的人生了,自己现在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