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买了一箱梨,一开始舍不得吃,后来有一天发现烂了一个,但又舍不得扔掉,于是就把烂梨坏的部分切掉,再把梨吃了。第二天却发现又烂了一个,同样舍不得扔,吃掉了烂梨,留下了好梨。最后她买了一好梨,却吃了一箱烂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你是否也是这样一个吃烂梨的人呢?或是说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其实啊,这样的事还真不少啊。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也许是一时兴起,买了一堆东西,放得久了,总会有坏了一点点的,但是又舍不得扔,觉得只是烂一点点,还有用,还可以吃,或是觉得这么贵,扔了多可惜。就这样上演着吃烂的剧情。
这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暑假时,女儿因为要补课,又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便叫外婆过来住,一方面是给女儿做个伴,煮下饭,免得孩子一个人在家不放心。因为是夏天,重庆的高温天气特别热,天热的时候,食量都少,又因为只有婆孙俩在家,总觉得煮饭的量不太好把握。于是就每餐都有剩菜剩饭留下。虽然几次打电话叫老妈吃多少煮多少,天气热就少煮一点,过夜的饭菜不要再吃了。但是老年人,都是过过苦日子的,节约习惯了,但凡没有彻底坏掉的东西都会不值得扔掉的。
接下来就上演了每餐吃剩饭剩菜的场景。因为女儿不吃剩饭剩菜,外婆就吃上一餐的剩饭,再给孙女煮上一餐,但是又会煮多,又吃不完。因此就上演了外婆每餐都在吃剩饭的场景。女儿打电话跟我抱怨,说外婆什么都舍不得扔,那剩一餐的倒掉,那就不用以后每餐都吃剩饭了啊,那一个菜都端了几天还在端出来吃。每天给我现煮饭,她自己吃剩饭,那我怎么吃得下嘛,那也不想吃剩的啊,都是会菜汤菜水的还要留下来,那倒了不就行了嘛。
面对女儿的抱怨,我也表示无可奈何。说得好听一点,我妈是真的节约,不浪费,特别是最近几年,她在城里带我家两个侄女,老爸在乡下种了一些田地,米都是在老乡带来的,有时候菜也是老爸送来。她觉得老爸辛苦,所以更是珍惜得很,当然这是应该珍惜的。但就是煮饭时可能是以前在老家养成的煮大锅饭菜的习惯,现在吃饭人少的,还是以大锅饭的标准来煮,就导致煮一顿吃不完,下一顿又不够的,就上演了顿顿吃剩饭。煮的菜也是剩下一点菜汤倒掉也会觉得可惜,观点就是都有油水在里边,又留着倒在下一顿的菜的。很多农村老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勤俭的习惯。跟年轻人就形成格格不入的局势,觉得年轻人浪费。
有时候买的好东西也不舍得马上吃掉,用他们的话说的就是什么都留不住。好吃的要留着,好用的好看的都要留着。好吃的留着留着就坏了,变质,才会想舍得拿出来,然后又惋惜叹息。好穿的漂亮的留着,重要场合才穿,一年也没穿几次,就压在箱底。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件好看的衣服,都会被老妈收起来藏在柜子里,要逢节过节,走亲戚时才会拿出来给穿。这种习惯慢慢地延续至今,也都用在下一代的身上。
经常有时候给侄女们买的新衣服新鞋子,她们满心期待地收到,等着穿新衣新鞋。又被婆婆收起来,告诫孩子们不要把新鞋子新衣服都拿来穿了。就这样放着放着,到最后侄女们长个了,鞋子衣服都穿不了了。
节约是一种好习惯,是一种美德,但现在毕竟经济条件宽裕了,不同以往了,该用的,该吃的,该穿的都能满足了,年轻人的观念转变过来了,但是老年人还是始终保持着这种过于勤俭的习惯,以至在跟年轻人的生活会经常性的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的随意,年轻人也劝不听老人们好东西要及时享用。
好东西就是给我们享用的,尽量避免买一箱好梨,吃一箱烂的情况发生。
20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