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就闭上嘴巴吧
《我在精神病医院抗抑郁》作者左灯在书中写到,这场疾病给她带来最大伤害,一个是疾病本身,一个是来自她真心诚意的朋友们。在住院期间的两次抑郁发作,一次就是来自于她朋友好心的刺激。好友电话里对她的“自甘堕落”甚是恼火,电话里不停地说着:“我们正常人不能待在里面”“要工作,要面对,要承受压力,你就想往那儿一躺,来逃避这一切。”“你在逃避”“你没有斗志了。”
而此时的左灯,求死是她的本能,大脑对她发出的唯一信号就是“我要死,我要死。”人命都快没了,还站在那里,高高在上地灌鸡汤。左灯积蓄的情绪被点燃了,崩溃了,她开始大声尖叫,发了疯似的以头抢地,捶打墙壁。还好病友及时发现了,很快左灯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渐渐平息了下来。他们不停对着她说“宝贝,没事儿的。”“会好的,别害怕。”“姑娘,好点了吗?”
左灯在这件事情后,她清楚地意识到朋友们根本无法理解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人,谈什么感同身受都是假的。在经过思考之后,她拨打了这个朋友的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我知道你关心我,但你说的那些话,只会让我更加孤独。在批评之前,可以不可以先去了解一下这个病。如果你们经历了我正在经历的,我想你不会那么轻巧地说出那些话。
02 朋友抑郁了,还要去嘲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面的蛤蟆,也同样遇到了像左灯一样的朋友,那就是老獾。一个不分场合不分情境地就知道炫耀自己,就知道批评他人的人。在蛤蟆先生抑郁接受心理医生治疗期间,老獾再次来光顾了。
“抑郁,对不对?真有意思,我想我这辈子都没抑郁过。大概是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时间发呆想心事吧。”多么相似的话,只是一个出自左灯的朋友,一个出自于蛤蟆先生的朋友老獾。
而老獾的这次光顾不仅仅是来嘲笑抑郁的,他是来通知蛤蟆先生,以后由他来顶替蛤蟆先生做校董。蛤蟆先生当然不满,他还是校董。可獾根本不在乎你想不想继续做下去,而继续说:“蛤蟆,我想你现在可以动手写辞职信了,我会直接交给牧师,省去你寄信的麻烦。”
蛤蟆先生当然也感到愤怒了,但这种情绪很快转化为悲伤和对老獾的顺从,他觉得也许老獾是对的。
一个强大自信的老獾,一个弱小而纠结的蛤蟆先生,就是这样一对相去甚远的人是朋友。只是一个一直被批评教育,就像是批评自己的儿子一样,一个一直只能默默承受。如果是放在做心理咨询以前,蛤蟆先生应该乖乖顺从了。但此时的他已经学会了小小的反抗,开始说不,他低声对老獾说:“我可能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思考一下。”临走老獾还不忘对蛤蟆说:“好吧,蛤蟆,你总是那么纠结。我能有今天靠的可不是纠结。”
03 爱批评教育别人的人不会抑郁,但你会抑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指出这种爱批评教育朋友的人,多数的情况下是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他们都是那种动不动就爱指责人的,拿对方不可能达到的标准去批评别人。当然有时也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状态”,说些“我比你更心痛”,或者“我为你好”之类的话,而大多数人都能听出这不过是虚情假意而已。
我们小学老师得抑郁症了,每天都是靠服药来缓解。然而很不幸的是,她的旁边也有那么一位老獾一样的朋友。每次老师与自己丈夫吵架,她的朋友都能及时地站出来,指责她哪里做得不对,所以才把先生惹生气了。朋友会举例自己的家庭多么和睦,从来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这个朋友是大到家庭矛盾,小到买菜做饭,事事样样都能显示出她的能干,并贬低我们老师的无能。一次老师家请客,她不请自来说她掌勺,并说:“你现在身体状况不行,我是丢下家里的事情来帮你的,我是真心实意为你好。”
此时老师几乎整夜整夜的失眠,吃安眠药都不管用的,而她的朋友也完全知道此时她的状态。在老师把菜买回来后,这位朋友又开始了各种挑剔,“这个菜也太不新鲜了,白给我都不要,也就是糊弄你这种不会过日子的人吗,馒头也买得太多了,浪费钱啊。你现在抑郁症治疗要花钱的,你先生挣钱容易吗”等等,想都不用想老师抑郁症又复发了。
我老师没有像左灯一样打电话说自己的心里感受,也没有学会像蛤蟆先生一样慢慢地开始学会了反抗,很可惜她自己还时不时地要接受这个朋友暴风雨般的指责批评。
这种爱指责批评你的朋友,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可以有效地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
如果你情绪低落,如果你正在抑郁,如果你有这样的爱批评指责你的朋友。像左灯一样给他们一个了断,告诉他们你不需要批评。倒不是劝你一定不要理会她,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别总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苒藜:记录日常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