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在买书这项开支上,大概一二百。但是并不是每本书,我都认真的看,仔细的想,耐心的做笔记。
有的书,翻开看了几页之后,发现甚是乏味,便被打入冷宫。
有的书,耐着性子,百无聊赖的时候去翻看,几个月才能看完。
有的书,买来便很快被吸引,如饥似渴的读,读完不禁感叹还要兴致勃勃的推荐给别人。
因此,书,对于我这个30岁的女人来说,是生活的调味剂。
《朗读者》火了,看了第一期之后,便在视频网站充值会员,决定一口气看完之前所有未看的内容。老公得知我充值会员,竟有些许的惊讶。在他看来,我不太可能在这些事情上花钱,哪怕只是区区的十几二十块。老公说我是伪文青,带有目的性的看书,往往会弄巧成拙。我心里有些许的赞同,但也有些许的不赞同。这就像书带给我的感受,你永远不知道你看过的书,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但我明白,人生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看过的每一本书,也算数。
小时候,我很爱看书。因为家里穷,我家很晚才有电视。待我家有了电视的时候,我却早已沉迷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小时候最爱看的书,是学校让订阅的期刊,比如《小学生作文选刊》《小学生作文报》什么的。当然,当时家里的条件是不允许我订阅这些书籍报刊的。好在我学习不错,班里的同学订阅的都愿意借给我看。每到期刊发放的日子,同学们的课间操就是我沉浸书海的时候。一开始就刹不住车,就是我当时的状态。待同学放学时,我已经看完了。隔几天又会借过来重读一遍。
偷偷看姐姐的言情小数,记忆中那个快要下雨的闷热下午,外面黑漆漆的,屋里黑漆漆的,我就着窗口微弱的光,蜷缩在床上,痴迷的看着。
我记得爷爷带我买生日礼物,我挑了一本厚厚的作文书,那是我人生第一本属于我自己的书。我记得我很爱惜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倒在床上,藏在被窝里,只记得后来那本书被我翻看的零散掉页。我的眼睛也是那时候开始近视的。
初中之后便很少阅读,高中更少,大学也浪费了太多可以读书的便利条件和充裕时间。直到后来工作,也依旧很少会去翻看书籍。微博、微信的碎片式阅读占据了我的生活。
后来有了孩子,面对顽皮的孩子无计可施的时候,我开始阅读育儿书籍。仿佛一道曙光,刹那间照亮我30岁的人生。生活扰心的琐事,仿佛找到了释放的闸口。
曾经我以为,30岁的我,已然如此。做着平平淡淡的工作,和大部分过了而立年龄的女人一样,为生活奔波,为孩子操劳。双手搬砖或者抱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
我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活着》。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得大概是董卿这样的美女。于我而言,阅读是生活的调味剂,育儿的指路灯,心绪的梳理者。
童年从书中获益颇多,比如行云流水的作文,永远第一的语文成绩。
而立年之后,回想远离阅读的日子蹉跎岁月而不自知,也很遗憾。
我希望阅读的习惯,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并希望阅读的行为,可以深深影响我的孩子。
不管他成才与否,我都希望,阅读和我,能伴随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