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6月末、7月初,身处教育战线的我都会遇到不少家长咨询填报中高考志愿的情况,今年就更多些,主要是因为去年我把给儿子填报高考志愿的文章写成了文章,大家认为我在这上面有所“专研”。
在接触这些家长中,我发现不论面对的是中考还是高考的志愿填写,家长都非常纠结,甚至有的一直在焦虑中,哪怕是结果出来后,也不能放松下来。
高考志愿填写中的不满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是外行,所以会去咨询专业填报人士,甚至不惜重金让一些“专家”来给孩子报考。但是当“专家”填报完,她们又都感到不满意,普遍认为选的学校太次了,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烂学校。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肯定是先问孩子在省内排名和分数,根据前几年的录取大数据再去圈定大致的学校范围。但当我拿到专家给孩子选的学校和我圈定的对比时,我惊讶的发现:“专家”选的根本就不是家长描述的破学校,都很靠谱的,而且冲、垫、保的学校选的也都没有任何问题!
我再咨询一遍家长的想法,才弄清楚:她们想去的就是那几个名校,或者她们就知道那几个名校,再或者认为那几个名校才配得上她们的孩子。
可是按照孩子的分数排名那些名校是无论如何也冲不进去的,而且由于近几年黑龙江人口外流严重,大家都往省外跑,都认准了要去经济发展好的大城市,所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高校分数线连年上涨,去年能走的分数,今年就得再加10分才能上。
家长犯的错误是不能面对现实。家长想的好学校孩子的分数是根本够不到的,所以不是专家选的学校烂,,是家长看不上,也不甘心,从而恼怒。
如果说孩子的分数排名是客观现实,那么家长的想法就是自欺欺人的主观想象,而录取工作是靠数据说话,主观想法必须尊重客观现实,也就是家长必须低下头认清现实,因为孩子的分数支撑不起你的高傲。
再说也不是只有那几个985、211的大学才能培养出人才,有很多高校也非常有实力,只是受专业数量、学校规模、宣传力度、地方财政拨款等方面限制没有机会或条件参与评比。而且,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几个王牌的专业的,就像我们哈理工机电专业的学生与重庆大学毕业的同场应聘一样赢的。眼睛不能只盯名校!
家长易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总想选一个万能的专业。给孩子选的专业要是孩子爱学的,要学起来轻松些不容易挂科的,要毕业后很好找工作而且薪酬还很高的。说实话,大学真没有这样的专业!
我经常和家长说专业的话:无论学什么专业,大学里最主要的还是锻炼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规律、拥有好的思维习惯,社会上很多职业大学里都没有对应的专业,而且很多前沿的专业大学里还没开设呢!
所以我们再给孩子填报志愿时,如果那几个重点的名牌进不去,那就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可以倾向于选一个好城市、可以倾向选一个好专业、可以倾向于选择一个氛围好的学校,也可以参考实验室配置、实验经费、实习基地、国家政策等等因素。
在排名锁定的院校范围内要看招生简章、去学校网站浏览,咨询就读在校学生、给学校招生办打电话……总之,耐心做好细节性工作。
最后要有被调剂的心理准备。
只有这样高考志愿才能填好,既不浪费孩子的分数,也不会出现滑档现象。
到底该选哪所高中?
中考志愿填报相对来说简单些,涉及不到专业的选择,但是也让不少家长头疼。
问题一:到底是选凤尾还是选鸡头?
孩子的分数刚好卡在最好的省重点末端和下一个档学校靠前之间,比如实验和四中,就是家长摇摆不定的学校。
实验的学生整体学习成绩肯定要高一截,孩子的同学更好;四中的课堂讲解更细致,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以往这样的学生,有在实验三年后超越自我的,有一直在后面陪跑的;有在四中越学越有自信名列前茅的,有向后看齐成绩倒退的。所以不同的家长肯定都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状况给出建议。
我则提醒家长看孩子特点:如果是初中没太用心抗摔打的就去实验,如果孩子本身已经很用心但是信心不足的就去四中。
问题二:在家门口学校走读还是离家远的地方住校?
我的外甥今年就面对这样一个选择,他的中考成绩可以选择在四中走读,也可以选择去一中(地址在让区)住校。
我对外甥说:这两个学校管理得都很好,四中离家近可以天天回家;一中的高分学生可能更多一些,更适合你将来学理,但是需要住宿,一周只能回来一次。
我和他家长商量给他第一志愿选择了四中,结果外甥特有主意,自己改成了一中,他不愿意天天折腾父母接送他或者坐校车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一中吃住条件都非常好,他也想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
其实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对他来说今后最大的挑战是自我管理,能过这关,他的高中就会平稳过渡。
作为家长来说,无论做何选择,高中三年不能仅仅是盯着孩子的分数,只知道给孩子补课,跟踪、指导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思想动态,适时适当地鼓励、陪伴、提醒、批评,做好这些不容易,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中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要做的是几点:
1.接受现状,不好高骛远,不贪图虚名。孩子在不断进步就好,将来会怎么样更重要。
2.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思维习惯、学习品质、意志力等往往决定一个人能走多高、多远。
3.放下思想包袱。你帮孩子做选择可能影响他的人生轨迹,但不能决定他的一生。他的路终究要靠他自己走,精彩也好,平凡也罢都不是你掌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