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家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异类》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不止一次被别人提起和推荐,无论是罗胖还是吴军,或者樊登,他们都是从一万小时定律开始谈起的。
什么是异类呢?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成功人士,异于常人的一类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异类”是怎么成功的。多数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作者格拉德威尔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异类”的产生由一下几个因素完成。
“马太效应”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没有的也都夺走。即: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任何个体,群体或者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是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现在“斜杠青年”“跨界”越来越火,俗话说:不会开车的司机不是好厨子。就以我现在订阅专栏的古典老师说吧,他大学学的土木工程设计专业,毕业后到新东方当老师,现在开启自己的公司,为人做职业规划,而且,在各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就是“马太效应”的体现。
根本就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或者一个人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优秀,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上面说的两种人都不存在,如果有,那一定是因为你所坚持的事情没有意义,像是看大门坚持了一万小时,也不会产生什么天才。
“异类”产生的条件很简单,就是刻苦练习。书中提到的比尔盖茨等都是这样成功的。
第二点是家庭阶层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生活方式,父母的所属阶级,决定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形成“权利”意识,表达自己,甚至是争辩,商量,都可以帮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遇见。在下层社会出生的天才少年,最终几乎没有一个仅依靠自己的智力获得成功。
我们小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叫《伤仲永》,仲永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智商,但后来终究没有摆脱“泯然众人”的下场,归根究底还是在于他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见财起意的商人,把仲永当成摇钱树,不断作诗挣钱,仲永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如果把人的才能比作一池水,只有出水口不断排出,却没有更多的水流入以弥补流失,最终写着写着就没有素材了。
这就是父母的阶级对孩子的影响所在,几乎是决定性的。
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家族也是如此。这种现象在美国最为明显,像哈弗大学,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名校,在招收新生时有个规定,由往届毕业生作为评审,对学生的资格进行审查,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家族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作为资源的掌控者,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多的优先权,阶级分层更加明显,而底层阶级的孩子,越来越难跨越这个界限。
格拉德威尔还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可能不来自我们自身,也不来自我们父母,而是来自我们的文化。
书中讲到韩国空难的例子,韩国人是权利距离比较明显的民族,权利距离就是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阶层的态度,特别是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因此,机长对副机长及工程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即使是机长判断错误,其他人也不能当面提出质疑,空难频发。
我从小也是在权利距离明显的家庭长大的,逢年过节,家里人聚餐吃饭,一定要等地位高的长辈入座后,其他人才能入座,长辈没有动筷子,晚辈只能等待。即使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也要按照长辈的指引做事。这样导致的结果的就是,沟通时,总是使用缓和性的语言,不敢直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个人的努力外,一定的时间积累,父母阶级的影响和我们所处的文化,历史和外部环境,都对我们能否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成功呢?
一、刻意练习,坚持练习
卖油翁里的老翁被问到为什么每次称重如此准确,“无他,手熟而。”一项技艺的养成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才能达到卓越。实验表明,成绩优异的孩子与成绩平平的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时间形成的,并不是智商高低的差异,而是花费时间的多少。就像下班后时间决定一个人是一样的,上班时间大家时间利用效率差距不大,而下班后是“葛优躺”还是坚持某件自己喜欢的事业,几年下来,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二、为你所做的事情寻找意义
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是任何一份称得上满意工作应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通过努力工作,运用自己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突破文化对我们的限制
对于我来说,一定要改掉对权威的一味服从和敬畏,必须承认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的进步,并且要彻底改变,改变态度,积极主动,主动承担责任,不再需要别人指示我应该做什么。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的人,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机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