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过程域要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过程绩效测量项;
2)建立过程绩效目标;
3)建立过程绩效基线;
4)建立过程绩效模型。
所谓过程绩效,是“遵循过程规定所获得的实际结果的测量值”,是衡量某个过程是否达到组织预期的目标定义的测量项的实测值。
过程绩效的测量项不仅仅是过程测量项(如工作量、周期时间、缺陷消除的有效性),还包括产品测量项(如可靠性、缺陷密度、容量、响应时间和成本)。因为工作产品是过程活动的结果,工作产品当然也能反映出过程绩效。
建立组织的过程绩效模型后,我们就可以:
1)确定过程是否正一致地运行或具有稳定的趋势(即可预测的)。
2)标识绩效在自然范围内的过程,对组织中所有过程实施团队而言,此自然范围都是一致的。
3)建立相关准则,用于标识一个过程或子过程是否应统计地管理,并确定此类管理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测量与分析技术。
4)标识行为异常(如偶发的或意外的)的过程。
5)标识在组织的标准过程集中可改进的任何方面。
6)标识最佳过程的实现。
这样,就实现了对项目的定量管理。
专用实践1.1 选择过程
本实践要求选出合适的过程进行测量,以建立组织的过程绩效基线和模型。
对组织标准过程集中的所有过程和子过程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是不经济、不现实的。所以,必须从中做出选择,选择那些最能满足组织的需要,也最能满足项目目标的过程进行测量。
选择的准则,包括:
1)子过程与关键业务目标的关系。选择那些对关键业务目标最有帮助的过程和子过程。
2)与子过程相关的有效历史数据的现行可用性。该过程拥有有效的历史数据,并且这个历史数据对当前的项目环境仍有意义。
3)该数据现行可变性程度。该过程的历史数据与当前实测数据的变化比率较小。
4)子过程的稳定性。要选择那些稳定的过程和子过程。
5)构造预测模型可用的公司或商务信息的可用性。考虑所选过程绩效测量在组织预测模型中的可用性。
专用实践1.2 建立过程绩效测量项
本实践要求对所选择的过程定义过程绩效测量项。
正如选择合适的过程需要从组织的需要和项目的目标是否得到满足那样,对所选择的过程定义过程绩效测量项也要考虑“用于质量和过程绩效要求的哪些组织业务目标”。
过程绩效测量项的选择准则,包括:
1)测量项与组织业务目标的关系。选择的测量项应最有利于实现组织的业务目标。
2)测量项提供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存周期的覆盖率。选择的测量项应能覆盖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3)测量项提供对过程绩效的可视性。测量项应能帮助了解过程绩效。
4)测量项的可用性。测量项必须是可用的。
5)测量项的客观程度。测量数据应是客观的。
6)测量项可采集的频率。测量项的采集频率不应太过密集,给项目带来压力。
7)通过过程或子过程的更改,测量项可控的程度。测量项应在过程的更改当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8)测量项反映用户对有效过程绩效观点的程度。
专用实践 1.3 建立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
本实践要求按照组织的业务目标对已经定义的过程的测量项建立量化的目标。
建立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的目标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基于组织的业务目标。
2)基于项目以往的绩效。
3)过程、子过程的固有变异或自然范围。
其中,基于组织的业务目标是建立质量和过程绩效的目标的最重要的,所以要对于组织的业务目标要进行评审。
标准建议的业务目标:
1)研制周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指定产品发布的研制周期。
2)响应时间:服务的平均响应时间小于指定版本的规定期限。
3)交付成本:以估计成本的目标百分比交付产品功能性。
4)维护成本:按规定的百分比降低产品的维护成本。
标准建议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
1)达到规定的生产力。
2)交付的工作产品的潜在缺陷不超过规定的数目。
3)按过程绩效基线的规定百分比缩短交付时间。
4)降低新的和现有产品的生存周期总成本的百分比。
5)交付指定产品功能性的百分比。
在建立了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之后,还要对这些目标排定“优先次序”,以便在必要时确保优先级较高的目标得到满足。
必要时,对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进行修正。修正的时机未:
组织质量和过程绩效的定量目标修订时机,如:
1)当组织的业务目标更改时。
2)当组织的过程更改时。
3)当实际的质量和过程绩效显著偏离目标时。
专用实践1.4 建立过程基线
本实践要求对组织的多个过程建立标准的测量基线,用以衡量项目的过程绩效是否达标。
组织过程基线数据来自于项目的中的实际测量值,并通过对组织业务目标、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的分析确定的。
“由分析所采集的测量值导出过程绩效基线,以建立结果的分布和范围”,这个过程基线通常不是某个具体常数,而是一个数值范围。
考虑到实施GJB5000A成熟度三级的时候,需要对过程进行裁剪,而“组织的标准过程集可允许的剪裁能大大影响过程绩效基线内数据的可比较性”,所以需要根据所容许的剪裁,对每类剪裁可以建立单独的绩效基线。
另外,通过对项目的实际测量,衡量其余与组织业务目标、组织的质量和过程绩效目标的差距,如果差距较大,需要对组织的过程基线数据进行修订。
修订的时机包括:
1)过程更改时。
2)组织的结果更改时。
3)组织的需要更改时。
专用目标1.5 建立过程绩效模型
本实践要求组织建立可用于估计或预测项目某个过程绩效没量项之值的组织过程绩效模型。
标准给出的过程绩效模型,可能包括,1)系统动态莫型。2)可靠性增长模型。3)复杂性模型。
但是标准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示例,需要实施标准的组织自己去建立适合自己的模型。如:对于确认过程的测试Bug监督的动态模型为,
A(tf)=(m(tf)-m(tf-1))/W(tf)
其中m(tf)为测试第tf周发现的Bug数,W(tf)为第tf周测试的工作量。
组织一旦建立起自己的过程绩效模型,就可以实现下列目标:
1)组织利用它们来估计分析和预测与组织的标准过程集中的过程有关的过程绩。
2)组织和用它们来评估过程改进活动的(潜在的)投资回报。
3)项目不佣它们来估计.分析和预测康己定义过程的过程绩效。
4)项目利用它们来选择要使用的过程和子过程。
过程绩效模型一样需要持续改进“基于组织以往的结果和当前的要求,校准过程绩效模型”。
修订过程绩效基线的时机包括:
1)过程更改时。
2)组织的结果更改时。
3)组织的需要更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