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茶馆》——王利发,时代的殉葬者

    《茶馆》发表于1957年,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扛鼎之作。其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裕泰”的北京大茶馆,以清末戊戌政变失败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前夕三个时代横跨五十多载的兴衰盛变为背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大小小总共七十多位人物,构成了独特的老北京市民生存景观。而其中的茶馆掌柜王利发就是“裕泰”茶馆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第一幕剧中,面对“踏拉着鞋,身穿一件极长极脏的大布衫”的唐铁嘴,王利发掌柜用的称谓是“你”——“你外边遛遛吧!”、“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而面对面对“提着鸟笼进来”、衣着体面的老主顾松二爷和常四爷,王利发的称谓就变成了“您”——“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的民族资本主义家秦仲义秦二爷进来时,王利发掌柜的马屁也是拍得很有水平,值得玩味。当秦二爷问道,“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时,王利发立刻就反应道:“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这么一大段话,既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不容易,又不惹人嫌,同时还感谢了茶馆的各位大爷,又体现了自己的孝顺和实诚,精明圆滑可见一斑。

      王利发在各色人物之间灵活游走,对茶馆主顾、公差、巡捕、房东等人在说话的语言上突出恭敬奉承,而对于刘麻子、唐铁嘴等人在说话语言上虽也委婉客套,但也更直接,对贫苦人语言上基本没有客套,可谓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老舍先生以这些小细节在第一幕就刻画出了一位精明、圆滑、八面玲珑的生意人形象。

      作为一个圆形人物,王利发掌柜的性格也具有多面性,在他自私、虚伪的性格之下,也能看到一丝善意。——在第一幕中,面对唐铁嘴“送给我碗茶喝”的请求,王利发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还奉劝唐铁嘴戒了大烟。而之所以说王利发是一个典型的人物,还在于他代表了广大底层小人物们软弱恭顺,麻木而缺乏反抗意识这一性格特点。

      在第二幕被巡警和大兵勒索搜刮时,没有一丁点反抗意识,而是自觉地“递钞票”,在巡警和大兵走后,才跺脚,骂道:“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这样的骂,在第一幕中是未曾出现的,但是面对巡警和大兵的压榨,王利发的反抗也仅限于此了。这一变化显示出了乱世之中动荡世道对人民的压迫以及在这个黑暗的年代中大多数人民对此的抗争可能也仅限于这一句骂了。在最后一幕中,借由王利发的口道出了不甘——“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变尽法儿,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而这同时也是借由王利发的口抒发出了当时底层普通老百姓心中对于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公的愤恨和谴责。但这些谴责,也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想方设法活下去都不得的时候的觉醒,是无奈下的反思。王利发最后为了不再受压迫,选择了自杀来作为他最后的抗争,体现出了王利发社会下层被压迫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顺民”形象。  

      在老舍先生的《茶馆》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老北京俚语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许许多多的在那个黑暗年代的老北京底层普通老百姓形象。其中典型人物之一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作为被压迫者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顺民”形象,选择了以自杀结束自己被压迫的一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殉葬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