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庆万州大巴坠江已经过去两周多了,每每想起这件事心中隐隐作痛。因错过站一件极小的事引发,导致十五条鲜活的生命瞬间离去,引发十五个家庭悲剧,令世人警醒。
我时常想起这起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又给我们带来什么警示?先回顾一下,关于10.28万州大巴坠江真相的官方事故通报:
2018年10月28日凌晨5时1分,公交公司早班车驾驶员冉某(男,42岁,万州区人)离家上班,5时50分驾驶22路公交车在起始站万达广场发车,沿22路公交车路线正常行驶。事发时系冉某第3趟发车。
9时35分,乘客刘某在龙都广场四季花城站上车,其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壹号家居馆站。
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在此站下车,刘某未下车。当车继续行驶途中,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
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
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向冉某头部右侧,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格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
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二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就坠江事件来说,我不想指责那位女士,因为着急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而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也不想批评司机不够冷静处理突发情况,因为自己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我想谈一谈沉默的大多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以为沉默能够在公共场合可以保护自己。因为我们文化里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信念。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道:"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在熟识的人面前什么都说,对陌生的人却不愿说什么。
在公交大巴里这个不大的空间里,乘客的生命其实已经不能由自己能掌控,而是完全掌控在司机的脚下。任何人与司机有过激的行为都将会爆发一次危险,甚至是灾难。
从事故通报来看,乘客与司机有五分钟时间从争执到过激行为,其他乘客没有意识到危险正一步一步临近,集体沉默了。余下的乘客中没有人站出来劝阻制止双方的行为。为沉默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我不知道在公交大巴坠江的那一刻,沉默的大多数心里在想些什么?
三
英国文豪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我发现这句话,特别是后半句在我们大多数人生活里很流行。在公共场所不管遇到什么事,大多数人要么选择围观看热闹,要么选择默默离开。因为沉默是金。
沉默有时候不是金,而是纵容。我们传统文化有一句叫着:明哲保身。我由此联想到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从苏丹红鸭蛋到三聚氰胺奶粉,从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到黑作坊提炼地沟油。
我知道苏丹红鸭蛋,我不吃;我知道三聚氰胺奶粉,我家孩子不喝;我知道神农丹种植的毒生姜,我不吃;我知道黑作坊提炼地沟油,我不吃。可是,我又怎能知道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黑幕?
从某种程度上说,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源于沉默的大多数。任何一件食品安全事件都不是孤单的存在。它都在沉默的大多数眼皮底下静静的发生。
四
沉默的大多数, 无意识中不自觉地放纵恶,使恶为所欲为,一次次沉默就是一次次的退让,都是在降低做恶的成本;对谎言每一次的沉默,都是在扩大谎言的范畴;在恶面前每一次沉默,最终危险将一次次临近自身。
有人说,只有正义不沉默,恶才能销声匿迹。在恶行面前选择沉默,我们就已经站在了恶的一边,做了一个恶的帮手!
但愿沉默的大多数,从一次次事件中苏醒,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