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了血战钢锯岭,来谈谈信仰。没错,就是现在我们看来特别假大空、特别傻逼的信仰。具体怎么谈,我也不知道。信仰两个字眼,原本就是和当下社会相冲的。大多数人眼中,有信仰才是傻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能说我苟同,但起码早给自己制造了外衣,来抵御。
如看片之初,本着是梅尔吉布森的战争片子,准备的是来享受一场赤果果的断肢横飞,血浆爆裂,杀之后快的视听娱乐。拿《勇敢的心》来说,至今仍然记得的是勇敢的大叔被掀翻在地,一只手掌就这么轻松、干脆的被砍去的场景,那么直接,那么简单。至于老梅那句For freedom就远没那么深刻,甚至是满身鸡皮疙瘩和恶心。而今当我看完影片出来时,我却忘记了之前片里的各种战争的残酷,反而是一种充实之感,如沐春风之感。
话说整个戏剧中应该是出现了三个让我觉得这主角难道是傻的么的地方:第一个,在医院第一眼见到美丽的女主,主角没有过多的搭讪,就这么直愣愣的看着人家,大有说都不会话的意思,直接血一献第二天就要约别人看电影,以及….第二个,为了不拿枪的事情,被军方告上军事法庭,就是在结婚当天因为始终拒绝拿枪,就是拿一下枪这样子。被上司拒绝批假回家结婚,然后关起来,上法庭。不仅不能上战场,还有可能面对监禁。就是不妥协,反正就是不拿枪。第三个,面对鬼子疯狂的反扑,所有队友都撤离正面战场,还是不拿枪的主角留在了战场顶着鬼子扫荡,悄悄地营救战友。老婆不要了吗?家人不要了吗?至少量力一点,这个抓着就是一个死字,又没反抗能力的。
可是,他却做到了,在爱情面前毫无掩饰的直白,毫无遮掩的纯粹。扪心自问,有几个人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选择爱情,当下多少爱情不是被冠以价格而被明码标价。所谓的门当户对,所谓的经济地位,所谓的社会地位哪一样不是决定爱情的重要因素,可是,这些因素和爱情本身又有半毛钱关系吗,虽然我一直认为爱情大概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得治。但原始对于爱情的期冀,本能的吸引,单纯的想对一个付出并包容一切的感觉,不统统被其他意识或者筹码所替代。拥有即爱情成了主旋律,付钱即付出成了约定的常规,还有种种的道德绑架,都使得这个病不断恶化。
扯远了,下面说第二个傻逼的点,要不是最后主角有个可恨又可敬的老爹帮他度过了官司难关,他还真就在监狱度过余生了。官大一级压死人,永恒不变。不过现在不说官阶,说教育,主角算是成长在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废话,不然也不会有后面强大的信仰支撑。老爹,一战老兵,目睹战争残酷,反对儿子从军,亲身经历战争后,生性大变,暴戾,孤僻。酗酒后动不动就对儿子和妻子拳脚相向,儿子心里对其充满了怨恨,可以说主角是在母亲的爱护下成长。小时候,他和哥哥打架,言语不和,不知轻重举砖相向,一砖头拍晕哥哥,按理来说事已至此,再是和蔼的母亲和本是暴戾的父亲肯定会把他往死里揍了,结果,母亲选择了保护,没有让暴力继续蔓延,他自己则意识到事态严重在耶稣面前忏悔。成为了影响他一生行为的一个大事。再看我大天朝。。。的学校。小孩子之间的鸡毛蒜皮嘻哈打闹之事,闹不好,老师都是有可能被家长拿来出气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变成了包庇,溺爱,处理方式上更是不弄出个大事件来绝不善 罢 甘 休。记得,以前我们也会和小伙伴拌嘴打架,但几乎家长见了,首先是要责骂我们自己的,现在,那肯定是关注你伤了哪没有,心疼,悲愤之余必须誓要讨回公道。这个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戾气,带来自私不好说。也不该由我说。
最后说回信仰,有了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才有去谈信仰的资格。也才有了其在战场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的伟大,感染他人的伟大。这个伟大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切切实实在地狱般的战场,用瘦弱的身躯营救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不仅是战友,就连敌人也救。这正是纯粹得近乎一层不染的信仰使自己超脱战争,站在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这一刻,眼前这具被人视为懦夫,胆小鬼的身躯,仿佛成了和神一样的存在,实实在在的庇护着战争中需要救助的人。尤其是,残酷的战场,狰狞的敌人与他身无武器,形单影只对比下的强烈冲击,这个时刻,可能才真正触及灵魂,至少也是触及泪腺,为之感动。因为,我们早已习惯麻木的生活,信仰缺失,或成为我们内心嘲笑信仰的最主要原因。为达目的,我们变得更聪明,变得更友善,变得更有爱。伪装只为一切和利益挂钩。我是无神论者,但我知道尽管表现形式的不同,宗教的存在应该是引人向善的,是美好事物,是高尚精神的寄托。但现在,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根本—佛教。却好像也变成人们生活的某种工具,成了商品,成了筹码。佛家的慈悲、善念变成求财致富的路径。多讽刺。我们会为了做好一件事放弃原则放弃底线放弃信仰,这就是变通。可是这是真正的聪明吗?如我,文章开始说讲,这不就是我觉得主角是傻逼的根源吗?看完电影,至少,让我明白我更愿意做我原本以为的傻逼。
小宇 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