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之与国家,之与每个人,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而如果说2020之与自己最大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在悲伤中由外而内修行心智,从救赎到重生渡自己,最后走向终身成长之路,这注定是条艰难的路,是少有人走的路,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要走下去的路,无论悲喜,无论生死。
2020之前,“生死离别”似乎离自己很远,远到从未认真思考它,审视它,即使旁观他人的“生死离别”时,自己也未深入探究如此沉重的人生话题,相反,倒一厢情愿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如波澜不惊的小溪,静静流淌,不激烈,不挣扎,这样就好。
可人生没有那么多想象中的“按部就班”,你可以预测明天是否有风雨,但却无法预测生活中“风雨”何时到来。
2020年初,人生“风雨”骤然而至,倾盆直下,令人猝不及防,生与死就这样硬生生张牙舞爪地扑到身上。
当直面一切归于平静时,我捧起久违的书,握起尘封的笔,就读书写字吧,未来什么样子不要紧,过去也亦然过去,就在当下吧,在荆棘从生的当下,找寻那条救赎与重生之路,即使受伤,即使流血,都必须无畏的走下去,都必须坚定的去成长,去担当,去承受,并永远坚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所以在这个命运跌宕的庚子年,我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路
2020年六月份开始在微信读书APP读书,截止2020.12.31日,在微信读书20663m,平均每天读书56m,读完65册,超越96%书友。
微信读书所读过的书中,最治愈心灵的是一行禅师的《活在此时此刻》,这本书让自己在人生至暗时刻,获得无比的心灵慰籍,引导自己一步步艰难跋涉向前。
最开阔眼界的书评是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用流畅自然的笔触深刻剖析了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司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及这些大家背后的写作历程,视角独特 ,见解精辟,通过阅读,让人不仅领略到大家作品的深刻内涵,仿佛还看到大家最真实的一面。所以我还会二刷这本书。
关于写作最触动人心的是娜塔莉•戈德堡写的《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正是这本书瞬间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思维,好似打通了任督二脉,心里一下亮堂起来,原来总想把文章写成“西装革履”或是“燕尾服”,憋得七窍生烟,最后写得驴唇不对马嘴,自己看着都别扭,而这本书教会我,甭管是写成“华服”亦或是“布衣褴褛”,只管写下去就是。作者说,不停的写就是“堆肥”,不要停下手中的笔,写一切所思所想所看,早晚会在堆肥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最没看懂的是黑塞《悉达多》,樊登老师在他的《读懂一本书》里说过,读书不能只挑自己喜欢的书,像一些国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等都得找来读一下,查理芒格也说过,投资路上,得懂一些数学,历史学,物理,心里学等等,确实,如果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大脑愉悦了,但大脑最爱偷懒,时间久了,就会陷入能力陷阱中,最可怕的是不自知,还沾沾自喜。
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说,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不能奢求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个大型积木块,而是先通过多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
所以这两天又读了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一遍读过后,虽然还是木大看懂,,但是却从书中收获了贝克莱关于物质的哲学观点碎块,他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到范围存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
感觉有价值的书太多了,通过“好书带好书”,书架上的书越攒越多,有400+本了,在这里先立一个大目标,就是争取在2021年,把书架上的书消灭一半吧。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书友海晏,虽然她不在简书,看不到这篇文章,但我依然要真心谢谢成长励志达人海晏,认识海晏,是在微信读书,是她的微信读书签名,看到她签名那一刻,我被击中了,这不就是自己的心声吗,这不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吗,于是立马加了海晏的微信。虽然未谋面,我却一下认定海晏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当我把2020经历与她诉说时,她的回复现在想来依然感动泪目,她说,哦,我刚看到消息。这注定是段艰难的时光,读书一定可以给您力量。您有力量,就会被力量和爱加持。在这时候,所有鼓励都会变得无力。您可以把我当成一个树洞,随时倾诉,度过这时光!奇迹,一直在!
此后,惊闻另一个朋友父亲猝然去世时,我亦和朋友说,我就是一个树洞,如果你愿意,可以随时倾听。
人生海海,希望我们都是彼此的树洞,无畏前行。
2020年十月一,我加入了樊登读书会,在读书的同时,开启了听书之旅,2020年共计听书60册,听书3558m。
其实樊登读书会几年前就听说了,不过,2020年之前,自己被工作生活追的叽里咕噜,根本无暇顾及停下来,检视内心,问问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每天陷进繁忙琐碎的工作中,一刻不得闲,当生活“变故”从天而降,摁下工作暂停键,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家人时,才如此平静的检讨过往,才真正洞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现在,每天做饭时,都会听樊登老师解读一本书,有时觉得不过瘾,还会去微信读书,找来电子书再读一遍,有时,在微信读书觉得读的不透彻,只要樊登读书会有的,也会再听听解读,在读与听之间不断交错变换,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成长过程中的愉悦及令人从容的力量。
樊登读书会听得最多的,是樊登老师解读的,论语里面孔子的二十句话,我喜欢的且能记住的就是,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也是自己成长修行路上努力达到的境界。
最记忆深刻的是芭芭拉·奥克利《跨越式成长》,书中提到了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如何把危机变机遇,它让我意识到成长要学会π式走路,一条腿是工作之路,一条腿是激情之路。两条腿都要好好走,才能实现跨越式成长。
麦家老师说,没有阅读的写作是可怕的。
笑来老师说,读书没有意义,知道没有意义,践行才有意义,人至“践”则无敌。
史铁生老师在他的《病隙碎笔》里说,写作是救赎,写作是为生存找到理由。
玛丽娜·本杰明在《昨夜的第1001只羊:献给失眠人的小书》里说,写作是重生。
所以写作是对读书与听书最好的诠释。
所以2020,最让自己内心释然与宁静的,就是拾起尘封的笔,重回已经注册近五年之久的简书平台,并参加简书日更活动,可在日更过程中,渐渐发现日更背离了自己的写作初心,每天为了日更而日更,写作的意义黯然无色。
于是为了重新找回饱满的写作状态,在日更到66天,写了5w字时主动放弃了,放弃也是一种重生,不过内心有个声音很执着:会回来的。
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功底,2020年下半年,报了好几个写作微课,可总感觉收效甚微,记得参加其中一个写作课,好几百人的群里,开始大家都群情激昂,每天和过年似的热闹非凡,这情形让我想起齐帆齐老师《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书中的一句话:就差没有割腕放血、发毒誓了。可很快群里就变得沉寂,当初信誓旦旦的“作者们”都消失不见,于是果断弃群。
兜兜转转,那天在简书突然看到齐帆齐老师与简书共同打造的写作训练营,而此前也些许了解齐帆齐老师的励志故事,很受鼓舞,尊其师信其道,于是果断报名,期待2021,写作路上,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人们在任何环境之下,包括奥斯维辛这样的环境之下,你依然有着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所以,过去的2020,即使是倍加折磨煎熬的一年,在亲情友情陪伴下,走过来了,往后余生,笃定相信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个人:向阳而生,都挺好!
后记:这是对2020不算回忆的回忆,当自己写完这篇文章后,跺到窗前,这是北京二环三环之间的一处居民区,周边鲜有高楼大厦,从租住的20层楼向外望去,远远能看到绵延不断的光脉灿烂闪耀,东边不多的高耸大厦,自上而下从楼身打出“新年快乐”霓虹灯字,正南方那庄严佛塔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虽然,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但此时此刻,在属于2021的第一个夜晚,依然对着佛塔,双手合十,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每个人,许下最虔诚的祝福。
2021.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