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啊,抑郁这个问题真的挺严重的,特别是在那些越来越像西方的国家里。以前人们差不多40到50岁的时候才可能会得抑郁症,但现在,很多20多岁的人就已经有了。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得了抑郁症的人,治好了以后还可能再犯,有一半的人都会这样。要是犯了好几次,那再犯的几率就更大了,差不多有80%到90%呢。特别是那些20岁之前就得了抑郁症的人,他们再犯的风险就更高了。
你知道吗?得过抑郁症的人和没得过的人真的不一样。抑郁症会在我们的大脑里把伤心和消极的想法连在一起,有时候一点点小事就会让我们想很多消极的东西。
其实影响我们心情的,不是我们遇到的事,而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我们更容易往坏处想,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容易抑郁的人来说,生活里的一点点困难都可能让他们陷入情绪的低谷。但有时候,我们越是努力去找原因,越可能让自己更纠结。因为抑郁症这东西,它不只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它还涉及到我们的情感、思维,身体和行为。这几个方面都是互相影响的,一个出了问题,其他的也会跟着乱。所以,我们得理解,抑郁症是个挺复杂的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情感
回想一下你上次觉得特别烦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心里特别难受,像悲伤、忧郁、消沉这些词儿全蹦出来了?这种难受的程度还会变呢,有时候只是有点难过,有时候就伤心得不行。
其实,情绪起伏挺正常的,但抑郁情绪可不是无缘无故就冒出来的。它们经常跟焦虑、愤怒、烦躁这些情绪一起出现。特别是得了抑郁症的人,烦躁的感觉可能更明显。
我们往往把抑郁当成一个终点,觉得自己就是抑郁了,心里难受得要命。但其实,它是个起点。研究表明,抑郁次数越多,我们就越容易觉得自己没用、不值得被爱,像个失败者。这种时候,我们就会开始责怪自己,为啥就是过不去这个坎儿呢?
这种自责的想法真的很要命,它们就像是一个无底洞,让人越陷越深。
思维
对于同一事实,人们可能会持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我们所处的世界犹如一部无声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理解和观点发表评论。这些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往往会对后续事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尽管许多情境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不同的解释方式却会导致人们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和行动。
这就是情感的A-B-C模式。A代表着情境的事实——是一台录像机可能看到和记录到的。B是我们对情境作出的解释,它常被当做事实。C是我们的反应:我们的情感、躯体感觉和行为。我们常能看到情境(A)和反应(C),但对解释(B)并无察觉。我们认为情境本身导致了情感和躯体的反应,而事实上,是我们对情境的解释导致了这些反应。
令事情复杂的是,我们的反应会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我们可能会选择最消极的解释,这会让我们感觉更糟。接着,更糟糕的情绪会让我们思考更多负面问题,进一步证实我们不招人喜欢。这种负面思维流常常围绕着无价值、隔离和不足的主题。
很多抑郁病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当我们抑郁时,我们常把这些有害的想法当作真理,这会加深忧伤情感和自我批判之间的联系。
烦恼本身并非问题——它是人生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令我们纠结的是那些被烦恼心境所引发的苛刻的、负面的自我观点。正是这些观点把短暂的忧伤转变成持久的烦恼和抑郁症。一旦这些对我们自己的苛刻的、负面的观点被激活,它们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改变认知是走出抑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