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篇续---奥数学习
二年级暑假,班上有同学在学奥数。我们似乎也玩够了,培训机构搞活动,一拖三免费学。关注的初衷是我们觉得暑假一个人玩没乐趣;小哥也觉得有同学在,暑假生活可以丰富些。我们就这样被拖进了班里。进班后上了一堂课,就被邓老师的课堂吸引了。
小哥说“邓老师讲的内容跟班级讲的不一样,讲课方式也不一样,好新鲜”。有兴趣,放弃就不那么随意了。兴趣也是我比较注重的,学任何知识,没兴趣就没欲望,也没期待。啥都没有就成索然寡味,不是津津有味儿了。刚开始,也不知道家长需要随班上。一是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时时靠家长盯,觉得太不靠谱儿了。小哥自己学,自己写作业。一年后参加了GD班选拔考试,虽然分数不高,但还是考上了。接到录取消息,咨询了邓老师。才知道分数有差距,是别人起步早,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分数不好看也能进,是因为试卷难度大,整体都低。小哥学一年就可以进GD班,能力不算差的。考虑到送学距离,综合与邓老师沟通,我们放弃了这次机会。
奥数学了一两年了,第二次踩线进了GD班。这次再也没有“路远”的借口了,跟班上了7次课,感觉不一样。先不说一字不落的记笔记,况且笔记我也是简记。送学路远(往返2小时)不好来回折腾,干坐也是坐,还不如坐班上。跟班的好处,现在看来还是有。有时候,还真不能一味强调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坐后面,班里各个孩子的情况一览无余。积极的、慵懒的、没睡醒的,状态各异。自家孩子的情况自然就逃不过法眼了,跑偏了课后的亲子时间及时指出来,会有改进。刚进GD班,三小时的节奏或多或少不适应,必要时做家长的伸出“拐杖”拉一把,当时不懂的指点指点就恍然大悟了。困难不能积压,遇到问题没及时梳理,时间长了就成不可逾越的坎儿了。现在才明白,家长会上老师强调多次,家长有空随堂上课为好。孩子毕竟是孩子,遇到问题(困难),家长做到不指责,不吼叫,不谩骂。随孩子一起查笔记,寻根索然找问题,这样的过程有几次了,后面就可以撤掉“拐杖”了。孩子有时候需要家长参与一起战斗,“参与”也就是耐心陪同,心灵上的支持,不是代笔代思考。
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感情也细腻。做家长的有时候太大条,就会忽视这点。进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积极性,没有察觉的家长还在那里大呼小叫。跟孩子交流多做换位思考,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考量孩子的需求。辅导作业,有时候真的抓狂,气得心疼肝儿颤的。摸索了一些时间,感觉妈妈温柔点,孩子也聪明些了。有时候分贝高不是好事,孩子会越吼越傻。经历了“生死劫”,悟出了很多。生命脆弱也无常,改变自己TA人变。理解了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的“对孩子从来不打不骂,重话都不曾说过”。高度民主,高度尊重,乖孩子就养成了。当然这些的前提是,自己要做个正面的榜样,孩子是看你做什么,不是听你说(教)什么。为此,我坚持锻炼,跑步、瑜伽、游泳、学习,开始了都不曾放弃。给小哥的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看到我做,他也会照着做。就是这么简单,家长是“原件”,孩子就是你的“复印件”。成人的世界纷繁复杂,孩子的世界纯净如水。跟孩子在一起,和谐共处,我们就可以变年轻。珍惜当下,做好“原件”。
做好“原件”,学习无止境。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之前,只跟工作有交集的人互动,跟其他的几乎是零交流。小哥四年级了,开始觉得自己有点“井底之蛙”了。现在回头想跟不同的家长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有道是,听别人的“故事”,琢磨自己的事儿。同样是陪娃,有的气得“心脏搭桥”,有的母慈子孝。方式方法真的要得当。对眼了事半功倍,反之就惨兮兮,事倍功半了。尝试加了群里的家长,主动跟一些家长交流,真的学到了很多。身边的“牛蛙”,几乎都是家长规划好,引导得当的。有的孩子幼儿园就在算50以内的加减法,4岁就开始全线学英语。简单的道理,就是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甩手掌柜”的家长,孩子或多或少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