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4期“空”专题活动。
关于“空”主题,在大脑中构思了多种想法,然后才发现,想法一旦太多,就难以实行。
第一念起时,正是释永信出事的时,立马想法与佛法相关的内容,什么四大皆空、遁入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过去对这些的理解,都是基于空的本意来解释的,觉得入了佛门的人,都应该是一种空无感,没有感情,没有杂念,没有利益,没有贪念,当然更没有世俗之欲念。当然,释永信的行为,打破了这一切的认知。只要是人,欲望这东西只有大小,没有有无之别。
上网查了一下佛法里关于“空”的本意,其实与凡人理解的空还是有天壤之别,理解起来也有些晦涩。比如,佛教对 “空” 的根本阐释,指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精神)皆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并非实有、独立、恒常存在,而是随因缘变化而显现。是般若思想的核心,如《金刚经》所言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指向空性。
我理解与我们想象的一切皆空的意思相差甚远。常规下我们理解的“空”,大致与无相通,世俗的东西都不存在,消失的,最基本的就是功名利䘵,一切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俗物而已。
事实上呢,佛教中对“空”的核心是破除执着,引导众生超越二元对立,体悟空有不二的实相。在佛教看来是人类认知的局限所产生的分别心。“不二” 即超越这种分别,认识到这些对立本质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并非绝对的矛盾。它不仅是佛教的重要理论,也是修行的实践指南 —— 通过破除执着,达到心无挂碍、自在解脱的境界。
不修佛还真悟不透,仔细品味,最终还不是说达到心无挂碍、自在解脱的境界。心无挂碍,自在解脱,一个人真能做到吗?估计除了佛道中的菩萨们,凡夫俗子是没法做到的。从人性的角度,真的要修成仙才能达到,绝对是最大的反人性,想达到这般境界是不可能的。所以对释永信的行为,估计大家第一反应是惊讶,然后就是表示理解与认同,所有的人都难以完全抵制欲念,只是底线在哪里?大多数人能尽量做到克制,不突破底线红线,而所有贪腐的犯罪分子都是忘记初心,没有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了。
虽然做不到,但心无挂碍,自在解脱却是每个人都想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只要活着,责任、压力、麻烦、痛苦都是如影随行,只要身上背负着他人的命运,就不可能做到心无挂碍。在当今这样一个内卷严重的时代下,每个人心中的压力都是巨大的,心理负担重,责任压力大,不可避免。
有一段时间,觉得年近五十,职场发展走到尽头,无须与任何人竞争任何利益,也争不到了,毕竟是走下坡路的人,不如寻找第二曲线。说实话,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压力确实小了很多,一些烦心的人事也不计较了,无所谓,一些无谓的社交再不稀罕了。工作尽最大努力去做,对得起自己的工资,人际关系就单纯多了,为了业务,保持与客户的联系与沟通,其他就是简单的同事关系,不必走近,也不隔离,适度的工作关系就好。心简单了,人就轻松了。很多时候,复杂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心复杂所刻意制造出来的。
所有人都如此,你想得太多,把太多的人或事装进自己的心里,你的心堵塞了,负担就重了,人就无法轻松和快乐。相反,一个人心比较空,不太操心他人的事,就真的活得心宽体胖。
小区里有两个带孙子的奶奶,一个是一天三餐饭,照顾好孙子,其他的一律不过问,不操心;另一个奶奶则不同,除了操心孙子,还操心儿子、儿媳的工作与关系,还有其他子女的家事,总是心事重重,随着子女们的发展起伏而心情起起落落,孩子们好她高兴,孩子们不顺她就焦虑担心。两个妈妈,一个简单,一个复杂,所以人生的体验也不一样,前者肯定是要活得洒脱得多,不去操心,只简单地做事,无事一身轻。一个呢?肯定是不会快乐,背负了太多的人生。乍一看,谁都觉得简单的好,反正你也帮不了忙,无法改变现状,空担心是无用功,但这样的妈妈是不是占绝大多数呢?
人就是如此,一路体验下来,谁能活得那么简单呢?只能是一种追求而已!职场上、亲人家庭关系中,没办法让你做一个简单的人,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