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美育的实践
副标题:对《中央两办文件关于改进和加强美育教育的意见》解读
1.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在这里强调了审美教育,而没有体现苏霍姆林斯基的美感教育,与苏氏“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相比较,对于创作美的要求要低一些。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美育的功能和价值是相吻合的,
2.目前存在问题: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的确在校内,从学生到老师到家长对于美育课程(音乐、美术)的重视程度是不高的,很多孩子请假都是选择这样的课程时段,甚至有些教师给学生补课也是选择这样的时段,而美育课程缺课的学生从来不用补课。临近考试,音乐和美术首先停课,上个学期,我们市将这两门课划入了考试范围,这两门才最终,没有被停课,但是仅仅作为考核学科的体育课就有一次被强占了。上级部门考核学校的美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考察获得的奖牌和比赛名次,代表县市参加的比赛规格等等。
尽管很多家长让孩子在校外进行大量的艺术技能培训(钢琴、架子鼓、舞蹈、口才等)但其目的好像并不是仅仅提升艺术素养和温润孩子的心灵,尤其是从良莠不齐的辅导机构出来的孩子,最终收获的或许只是一张张证书,对于艺术和美育的理解,我觉得也许并没有
3.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的要求: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帕夫雷什中学要求在美育课程中欣赏课要占到一半以上,以现在的课程安排,每周两节课的标准,在校内掌握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还是不现实的,我记得邤很多学校开设了全校统一一种乐器的教学,有竖笛、葫芦丝等,这样的形式其实是非常好的,就像帕夫雷什中学人人学会手风琴一样,现在下乌克兰的街头依然能看到非常普遍的手风琴演奏的场景。我觉得这可以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项目一直保留传承下来。
4.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管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
这里的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全员参与的,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活动,在我们学校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举办过。但是我们学校一直推行的“两个超市”活动,其实也是他的缩影,一个是特长超市,一个科技超市。在特长超市里,我们邀请本市优秀的艺术家来校为学生执教,有京剧、京韵大鼓、葫芦丝、枇杷、古筝、声乐、合唱、舞蹈、书法、油画、素描等等活动队,对于没有很多才艺的老师,都是现学现教“丝网花”、“太空泥”“儿童画”等等包含了美育内容的教学。学生自愿报名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十几年来一直搞得有声有色,成为我们学校的特色,每年六一儿童节,每个活动队必须呈现一个节目,登上学校的大舞台。向全校师生展示。当时的情况人人有特长,人人因作为校队的一员而自豪。但是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资金等问题的出现,外聘教师全部辞退,校内教师在权衡考核制度的基础上,纷纷转变风向,有才艺的教师也不愿意付出,特长超市的内容逐渐淡出了“艺术”的范畴,改为“作文”“阅读”等等为其他课堂内容服务的课程。并且课时一再压缩,
现在想想,真是令人痛心。
5.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
教育部门也不是不想提高全体学生的美育素养,但是以何种形式全员考察才能让学校和教师更加重视呢?在刚刚开始执行时,曾经采取过抽测的形式,比如全县同一一个年级,再从每个学校的这个年级抽取一个班级代表学校想参加测试,测试的形式有面试和听唱。因为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引起了老师们的不满。后来,县区组建了题库,从题库里抽取考题,通过书面形式(听力,绘画)答题测试,这样全员参加的考察,的确减少了可是的流失,但是由于需要背记大量的题目,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降低了艺术对学生的吸引力。本来学生欣赏一幅画,是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遭遇,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来感受和体验,进而学会通过颜色、线条和色彩的搭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但是由于考试的方式,学生更多的需要记住,这幅画的作者姓名,哪个国家,作品类型,当这些非常容易在欣赏和赞美中容易记忆的知识变成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内容时,它将是多么单调和无聊,并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