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三二一年
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本章名言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
谈古
秦国在这时候开始发奋努力了。虽然秦献公打败三晋,斩首六万,得到周王赏赐花纹华美的衣服。但因为秦国出身不好,处在蛮夷之地,其他国家不因为秦国强大看得起它,仍旧把秦国当作夷狄看待。
秦国明明已经很强大了,却不被看得起,秦王当然不愿意。人强大了,就希望有匹配的地位,如果没有,他就会想办法争取。国家也同样如此。
于是秦孝公继位后,开始努力奋斗。
孝公不拘一格,提拔商鞅,并全力支持他改革。
商鞅改革:依法治国
民间使用连坐法,要就百姓互相举报,于是民间安定。
重视军功,赏罚分明,军队战斗力强。
重农抑商,使得国家富强。
魏国打赵国,取邯郸,被孙膑一招围魏救赵打的伤了元气。之后商鞅围魏,魏国投降,为了和赵联盟,归还邯郸。
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迁都咸阳,废除井田,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卫国衰弱,贬王为侯,秦国强大,周赏赐秦为伯。这是周礼崩乐坏的一大见证,不以礼乐制度赏罚,而已强弱赏罚。制度正在悄悄地改变。
魏国庞涓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在孙膑的建议下,答应帮助韩国,却等到韩连续战败,魏疲敝时才出兵。
齐军示敌已弱,一举打败魏国军队,魏庞涓自杀。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魏国失去庞涓和许多军队,国力衰弱。商鞅看准机会,也想吃魏国一口肉。魏国派出草包将军公子卬,商鞅约他出了顿饭,趁机把他绑了,大破魏军。
魏国割河西之地给秦国,秦国因此拥有制霸天下的资本。
秦国越发强大,六国恐惧,苏秦应运而生,六国拜相,合纵以对抗秦国。
可惜六国面和心不和,秦国略施小计,蛊惑齐魏攻打赵国,苏秦出走,合纵局面一败涂地。
合纵失败之后,秦国独大,攻魏国,获得许多土地。
名人小故事
商鞅
三尺之木:商鞅在国都南门立一根木头,说只要有人能把木头挪到北门,赏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人去。他又把奖励提高到五十金。有个人心动真的去做了,商鞅果然赏他五十金。
因此,商鞅树立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威信。法令可以施行。
赏罚立法用法太严,很多人觉得不方便,正巧太子犯法,他就罚太子,给太子的老师上刑。从此,人们都不敢犯法。
法令用了十年,有人夸奖商鞅立法很好,他把那人迁到边境,从此,没人敢议论他的法令。
虽然商鞅确实是个狠人,他制定的法令也实在太严,不过乱世用重典,他确实使得秦国国力大盛,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秦国强大了,秦人的心却被伤了。秦孝公在时,国人忍耐已久,孝公一死,国人就再也不愿忍受。
忍一时风平浪静,但沉默久了迟早会爆发。
何以平民愤,唯有杀商鞅。
盛极一时的商鞅忽然就人人喊打,落得个车裂而死的结局。
商鞅殚精竭虑,把秦国变强大,又用自己的命平息了民愤。他是完成了一生志向,死而无憾?还是觉得秦国辜负了他?
想要用严厉的法令治理家国天下者,必须要从商鞅的故事中取得教训。
孙膑和庞涓
两者都研究兵法,同门师兄弟,是从鬼谷子。可惜庞涓嫉妒孙膑学习成绩好,设计使得孙膑受刑断足受辱。
好在孙膑没有自我放弃,在齐使者的帮助下去了齐国,做了田忌的军师。
魏攻赵,孙膑出谋划策,围魏救赵。
魏攻韩,孙膑运筹帷幄,示敌以弱,设计埋伏杀死轻敌的庞涓。
同门是兄弟相爱相杀,间接把魏国给玩残了。
英雄人物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国际局势,实在令人钦佩。
田忌:你不知道的哪些事儿
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他在孙膑的协助下屡次打败魏国立下大功,可惜下场却不太好。
那位著名的帅哥“邹忌”,也就是咱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人公。他略施小计,出十金派人在大街上散播谣言“我是田忌的人,田忌将军三战三胜,想要做大事造反,可以吗?”
轻轻松松让田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灰头土脸地逃到楚国去了!
田忌不聪明吗?带兵不强吗?却抵不过轻轻一句流言,做人实在艰难,需要许多智慧。
公子卬:草包将军
这个喜欢领兵作战的魏国公子就太惨了,他是商鞅的老朋友。
商鞅带兵打魏国的时候,公子卬出战。
商鞅跟他说:“咱们老朋友了,打仗伤和气,来喝点酒言和吧!”
公子卬信以为真,去了,酒也喝了,人也当了俘虏。商鞅趁魏军无主开战,大胜。魏王恐惧,把河西之地送给了秦国。
这场酒喝的太贵了!
如果不是公子卬太天真,只能说他太重朋友感情了。他竟然会以为两国交战期间对方将领会和他谈朋友感情。
真是太可爱了。
实则他在历史上有过一些贡献,可惜实在太坑,以至于功劳没在本书中被记下。
苏秦和张仪
这两位又是师出同门,师父也还是鬼谷子。
好在他们不像庞涓孙膑一样相爱相杀了!
苏秦觉得自己笨,比不上张仪。
出师之后,苏秦在秦国不被用,呕心沥血,头悬梁锥刺股想出了合纵的点子,开始从燕国开展合纵计划。
苏秦这边混的风生水起,他认为比他更棒的张仪却还一事无成。他把张仪请过来,假意侮辱他,把他逼到秦国去了。
秦国才是张仪的主场。
这俩师兄弟,遥相呼应。苏秦六国拜相,出入如王者,张仪也在秦魏出相入将,位极人臣。
大丈夫当如是也!
孟尝君
战国四君子之一,大方的富二代枭雄
孟尝君姓薛名文,散财养客,门客数千,名重天下。
他对待门下极好,只要门下能纠正他的过错,提高他的名声,就算门下从中谋私利,他也不怪罪。这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下是很先进的。
不过他主要是结党营私,培养自己的势力,提高自己的名声,为己不为公,虽然他有君子的名声,其实却是枭雄而不是君子。
但也值得当代人学习了,现在有些人连名声都已经不在乎了,只知道在乎金钱利益。
论今:
乱世出英雄,鬼谷门下四弟子,纵横天下。在他们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下,战国局面渐渐开朗,为统一埋下了种子。
战国四君子也渐渐浮出水面。
其实安世一样有英雄,只不过他们所做的事不像乱世时那样轰轰烈烈,而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
安世,乱世,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
一切从利益出发
孟子在这期间也开始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理念了。
孟子说仁义治国,他问他的老师时,他老师却说“先利之!”
仁义和利本是一致的。
仁,所以民安乐。义,所以民尚德。
仁义治国,上下相安。
虽然后来治国方略延伸了许许多多,但终归在于得民心一类。
咱们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地讲,其实一切不过是“先利之”。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把利想清楚,就容易做下去。
谁不希望有利呢?
这个利指的不只是金钱,既可以指物质的得到,也可以指情感的慰藉,知识的补充。
想着损人利己,而不能互惠互利,终究难以把事做好。
文章的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鬼谷子的局》。这本书讲的是鬼谷门人的具体故事,有趣味性,也有历史性。是历史和作者巧妙构思的结合,把鬼谷门人的前前后后都写的很清楚,或许并非史实,当作故事来看,一定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