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的前四讲,讲的是如何认识自己,内容参见笔记之一。
第五~八讲,将围绕如何认识客观世界展开。
第五讲《因果论》告诉我们,因果之间常常并不具备着唯一对应的联系,很多事都是由复杂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我们每天都在忽略这种复杂性,固守单一的看问题的角度,因此我们需要跳出因果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因果联系,找到更多不同的解决途径。
实践练习:从三类不同的责任人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自己、不可抗力,寻找对应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第六讲《建构论》挺有意思的,但也比较难操作。李松蔚说,所有事物都具有无限可能性,但我们通过语言建构(命名),将它定义为了无限可能性中的一种。为什么不看看其它可能性呢?也就是说,尝试给问题换个名字,把“问题”变成“福利”,这样,你对它的态度就会改变,原来那些维持问题的努力就不会继续下去了,问题自然就可以得到解决。
实践练习:给令你困扰的一个问题换个名字,把它变成一个资源,一种优势或者天赋。
第七讲《发展论》讲了一个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很有用、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观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李松蔚提供了一个有点烧脑的方法,即当一个问题被长期维持,不是首先去想怎么改变这个状态,而是去想,是谁,做了什么,在维持它的不变。因为,对于无生命的对象,不变是常态,除非你做了什么,它才有变化,而对于有生命的对象,变是常态,除非你做了什么,它才会不变。
比如,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会随着时间自然改变的,因为它是有生命的,在不断的成长发展当中。可是父母跟孩子斗智斗勇,尝试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改正“爱打游戏”的问题,但恰恰为这个问题赋予了无穷的动力,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他一直沉迷于游戏。
实践练习:针对自己头疼的问题,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维持这个问题,再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这些方法你在生活中正在使用?
第八讲《模式的“变”与“不变”》,挺深刻的,需要好好琢磨一番。李松蔚将问题概括为五个字“越变,越不变”,什么意思呢?我们往往用第一序改变的方法,想要实现第二序改变,结果所付出的努力,反而在一个更长期的维度上,构成了维持问题的原因。
李松蔚通过介绍第二序改变的四个特点让我们体会到,真正重要的改变,经常是反直觉反本能的,第二序改变就是要打破问题的框架,跳出自己预设的信念。
实践练习:想想你遇到的问题原来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如果问题反复出现,不妨寻找一下与原方案对着干的方法,看看这不靠谱的想法能否有一点点道理和启发。
不打破,就不能突破。让我们努力看清真正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