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它由单人旁和“言“字组成的。人有想说的话,落到笔上,便成了信。信,是情感的表达,字字珠玑,皆为心言。也许在某个特别的日子,你想执笔一封赠给某人,美好即价值。
在中国古代,书信并不直接称为信,而常常叫作鸿雁 、尺牍、帛书等。书信往来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风采,它沟通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它也传递着寻常百姓家的絮语情怀。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可纵是邮件很慢,也有人在家门口翘首盼望,信怎么还没到呢?等来了信件,只见那人把信紧紧握住,会心一笑,春风满面。古语云:”见字如面,幸毋相忘。“她把信里的每一个字都读了一遍,仍不过瘾,她还想捕捉每一个笔画背后的神情。纸虽短,情却长。她想,也该赶紧回信吧!隔着多长距离,隔着多深思念。她还要选最漂亮的信封,贴上最好看的邮票,把信投到邮箱。远方的你,还好吗?那一张张邮票,都是我们交往的信物。
我想,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男女通信最真实的场景。
我的父辈们也写过信,老爸年轻时在无锡当兵,离家远,也会寄信给家里报平安,分享自己的生活状况。在我七八岁时,识字不算多,读这一封封家信也会潸然泪下。读信是你和另一个人在时空中对话,你完全可以想象他说话的模样和口气。我惊讶于爷爷把爸爸寄回家里的信完完整整地保存收藏起来,几十年过去,那纸都有些泛黄了。
我想,致信给最亲最爱的人,收获不仅仅是一席感动,还有安稳的踏实感。
21世纪新时代人们的通讯工具日益更新,交流方式也有很大变化,电话,微信,QQ,E-mail......我们想联系谁,只要呼一下对方就可以啦。那么谁还会写信呢?学生时代的孩子们吧。当下明信片成为一种潮流,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朋友生日或者重大节日时都会送身边的人一张明信片,这种交流方式多么真诚可爱!那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仪式感!我们渐渐长大后,与昔日好友各奔东西,而线上交流缩短了两个人的实地距离。我们越长大后,越不擅长细腻的情感表达,写明信片的那些日子只能留作记忆,曾经也是孩子的我们是否愿意写信呢?
偶然想起我在《疯狂英语》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 ”写一封信给未来十年的自己”,想象自己与十年后的自己对话。我也确实这么做了,还想着不如每年都只写一封信,我好好封存起来,等我老了,围在火炉旁,翻阅枯黄的纸张,重拾青涩记忆,把往年的故事放映出来。可我经历过一次搬家,家里丢弃了许多杂物,遗憾的是我的信箱盒子一同被处理了。所幸,我记忆力不错,那信中内容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倒也不必追问过往。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向往和追求,读书时无非期盼着求学之路一帆风顺。以信纸为证,记录淡淡青葱岁月,也是值得的。
执笔一封吧!写给自己或者写给陌生人,写给挚友或者写给亲人。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更应当把自己打开,尽情地表达自我,不是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