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二)


二、 不批评

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立刻停止动作,但不会改进。

那么孩子为什么知道是错误的还要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想通过这些举动得到父母的回馈和关注。(比如被父母打了后仍然不改正,原因是因为做这件事能引起父母的关注)


案例:

我朋友每周都会带着她的儿子去公园。到了公园以后,先开始警告她的儿子,这个池塘有水要小心点避免掉入池子里、山坡有点陡不能上去等等一系列的交代,交代完毕后自己拿出手机,时不时的盯一下孩子的安全。没过一会儿孩子就踩到泥坑里了,这个动作引起了我朋友的注意,放下手机开始责骂。

其实在生活中,是大部分父母所做的举动,我们的孩子还没开始接触外界的东西就开始阻止。也不和孩子一起关注同一件事务,等结果发生后就开始责骂。

我们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对陌生的东西是非常好奇的,我们要积极告知。对于孩子踩到泥坑一事更应该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帮孩子说出感受后再进行处理。(一昧的批评只会让孩子认为你是一个魔鬼妈妈)

我曾经亲耳听到我一个朋友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家孩子必须要打、要骂,否则根本就听不进去,每次打完、骂完就乖多了。

“体罚往往伴随着愤怒,它根本就无任何意义,不过是为了报复。”


大家还记得2019年的那部电影“少年的你”,当父亲听说孩子在学校欺负同学,要开除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的做法当着老师、同学的面殴打自己的孩子,一边殴打一边骂,以后你再敢欺负同学,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被父亲殴打后,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她又学会了什么?

她开始在父母面前变得乖巧。但在学校仍然欺负同学。

那她为什么没有听父亲话呢,难道她不害怕父亲继续打她吗?

因为她在被父亲欧打一事中学会了,打人是可以解决生气和愤怒的最好办法。(这是她从父母身上学会的东西)

要知道,打骂孩子,只是阻止了孩子的动作,并没有纠正他的行为。打骂只会让孩子拉大与你的距离和关系,更加会破坏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从而让你们变得越来越陌生。

即使不动手,批评也等同于体罚。说是为了教育,其实只是为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理由。

当孩子犯错时,你无法冷静下来面对孩子时,就先不要开口说话,调整好心态后再面对孩子解决问题。一昧地训斥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和害怕。(孩子最害怕这样的父母:心情好时各种迁就孩子,心情差时大声呵斥孩子。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就是定时炸弹,因为孩子不知道你在什么时候又会爆炸,为了不让你爆炸他们会做一些取悦你的事)

二、 不表扬

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不干涉,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而给予表扬,因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让孩子知道并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更不要因为考得好成绩而给予额外的奖励,如果有一天一旦成为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努力的孩子就麻烦了。

案例:

父母给小东承诺期末考试考全班前十,给予500元钱作为奖励。小东打扫卫生可以获得10元钱的奖励。小东帮助妈妈收拾饭桌,全家人进行表扬。在这种以奖励和表扬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只要得不到表扬和没有奖励,小东就不会去做这件事。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在做任何事前去寻找关注他身边的对象。如果没有则不会做。

对于小东帮助妈妈收拾饭桌,我们可以感谢孩子的帮助。这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假如孩子的父亲做了家务,你会不会说:老公,你真棒!又或者你做了饭菜,孩子对你说:妈妈,你真棒!(是不是会觉得这样的夸奖很奇怪,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这样认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