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人》是世纪老人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和随笔集,书中文章体现了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人生哲学。
很喜欢先生给文章按照内容分成了几卷,卷名如诗,如卷一名为:书卷多情似故人,最后一卷为:闲情偶寄至真人。名字淡雅有幽香,书中文字亦如是。
书卷多情似故人
先生爱读书。先生说:“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他回忆了自己留学德国的时候,外面战火纷飞,教授都从军了,他食不果腹,仍畅游书海。坐拥书城意不足。
开卷有益,先生推荐的书有《红楼梦》《史记》《世说新语》《儒林外史》还有李商隐的诗李后主的词,还有陈寅恪的书等。
先生一生沉浸书海,没有料到现在人镇日沉迷手机,手机链接着世界,热闹繁华都在其中,手机一滑几小时滑过去了,然后叹空虚叹无聊。
书卷似故人,时常拾起便是一段旧光阴。看好书喜新不厌旧,喜欢的可以看了又看,好像是老朋友一个眼神,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就喜欢静静地一起再温习。喜欢在人家寥寥数语里参透人物的悲欢离合,赞叹作者的手法高超。
倘若故人来访,不仅是有喜悦吧,还有以前的时光一起袭来的感觉,温润如玉,细细抚摸。你喜欢的作者,都是藏在你喜欢的书卷里,翻开便是又见了多情的故人。
学海无涯勤可渡
先生除了英文德文还精通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等。他为了做他的博士论文,花了一年多时间翻阅资料,做卡片记笔记写提纲,完成了一篇很长的绪论,提交给了教授。
教授在他的论文首页第一个字前加了一个前括号,末页最后一个字后面加了一个后括号。全盘否定了论文,嫌文章皆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见识。先生先前是信心满满的,见此十分震惊。
这个剧烈的打击却让他终身受益,先生觉得写论文就该这个样子,没有新意不写,没有创见不写。
如今论文已经开展查重了,论文不是为了发表新的学术成果交流而是成了某些进阶必须的台阶,许多人困在其中,不好言说了。
前些年也混过评职称的,也实实在在写了论文,没有抄袭,自己翻书翻杂志,为此还调阅了涵盖十年的病历,想来还是欣慰的。
如今天天写几个文字,审视一下自己,确实是认真地写着水文。希望以后好好读书,学海无涯多读一些总是好的,尽量让水文也有点可读性,是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东西,有点新意吧。
先生还提及散文的形式,反对那些过分雕琢巧伪的东西,文章应该有逻辑性有系统性,不蔓不枝,重点突出。录下,提醒自己努力靠拢吧。
世事洞明皆学问
先生说怀旧就是有“人味”的一种表现,而有“人味”是有很高的报酬的,怀旧能净化人的灵魂,亲朋和老友离开了自己,但是他们身上的一些优良的品质,离自己越远时间越久,越能闪出异样的光芒,成为一面镜子照亮着自己,磨砺着自己。
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时也许埋怨过,苦过哭过,如今看去云淡风轻,也有一番风景。写出来竟然也像是远方的诗。
当时的那个人也许因为一句话让你记恨过,你心里骂过,现在想起却又想说声谢谢。久了,慢慢体会到生活的味道,体会到别人的心意,一切都是对自己的磨砺。
今天也会成为昨天,虽然今天看着很普通,有点慵懒甚至厌倦。久了,时间慢慢沉淀,滤过一些东西,剩下的是有点闪光的东西,录下来,至少可以自己赏玩吧。
你与我的现在寻常不寻常?若干年后也是当时了。珍惜现在,不要在很久的以后说:只是当时已惘然。
先生一辈子著作等身,追求真,常常抓住一个问题不放,寻找大量的资料去证明。以身作则地告诉学生怎样做学术研究。
先生在望九的年纪依旧不忘对后辈谆谆教诲,提醒后人多读书,读好书。提醒后人做人应该真,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读好书,做好人。
齐帆齐6期特训营(23)打卡作业,1420字
累计346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