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正经历多年工作生涯中的第2次裸辞,忐忑;
2018年9月,经历了岗位再次转变后的一年打磨,写下这段转型期的记录,与君共享;
在去年入职新公司之前,我经历过的主要职位是开发,后又负责了一段时间的产品,此处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型。从开发到产品,让我认识到岗位差异与专业度,懂得清零心态去放下过去的成果,专心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扩展视野;
入职新公司后,职位是项目管理,相当于再次转型;全职做项目管理前,已经经历过研发及产品团队管理、scrum master,自以为新岗位不会有太大挑战。然,依旧是惯性思维,过于看轻特定岗位的专业度。
尽管技术行业对PM这个角色的定位经常有疑惑,觉得有研发经理、Team Leader等角色,无需再多设立项目经理这种“冗余”角色;这个角色给人一般感觉就是负责拉人开会,写报告做汇报,找人催进度逼加班,并无太大作用;
现实是如此吗?唯心主义有个说法“存在即合理”,套用到岗位上同样如此。这是个行业上成熟的岗位设定,2018年初具备PMP专业证书的人员已经达到80多万,且每年都在飞速递增。如果是个无用的岗位,为何有这么多人花费辛苦钱“前仆后继”、“飞蛾扑火”呢?
事实就是,这个岗位的专业度在很多实际工作中,成果体现不明显,以至于容易被大家忽视,只看到表象。很多公司按矩阵管理模式,PM作为辅助职能,参与到项目中,不具备实际管理权力。日常负责项目的顺利运作,协助大家解决沟通、冲突问题,推动目标达成;这些都是比较虚,似乎项目的运作也并不会因为少了PM就不行,只是隐形的可能会提升效率降低风险增强团队凝聚力,而这些成果都会不明显;
人更喜欢被打动的是容易被量化的显性成果,输出多少技术方案,攻克多少难题,做出多少产品,相对来说都更容易被量化,而很多项目运作,却不能简单的以成功运作一个项目或者N个项目来衡量,毕竟一个项目周期可能会持续很多年,而更关键的,项目失败往往并非单个人的决策失误或能力差导致,更关键的是战略方向。
那么,面对这么个不讨喜职场岗位,如何才能做得更出色呢?
1. 理解清楚角色定位及目标
每个公司对PM的定位会有些差异,负责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是岗位存在的意义基本一致,就是排除干扰保障项目目标达成。为了达到这个角色目标,需要具备基础专业技能:项目流程管理、需求管理、沟通管理、规划、风险敏感度、抗压及担当等;辅助技能:产品思维、开发基础等;
2. 建立个人品牌影响力
面对无管理权利的角色定位时,要影响到项目成员,建立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很多时候需要靠影响力。这点源于对出色工作的追求,工作效果超出他人预期,逐渐被他人接受 => 认可 => 欣赏 => 佩服,个人影响力就会逐渐建立起来。看到不合理的流程规范,优化之;看到低效率的做法,提醒之;让 执行 => 回归 => 优化 形成良性闭环。
3. 保持学习心态,不断总结优化
看到他人好的技能或态度,学习之;看到自己的短板,学习并刻意练习提升之;不断扩大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广而深的个人知识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M道路还有很远,走的多深看个人,岗位的转变只是入门,期待下一个阶段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