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三:集中注意力。
这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曾经有人把我们的人生比喻成“过山车”一样,一晃而过。在这样快节奏高强度的时代,专注力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甚至很多人会专门花钱去学习如何提升专注力,一个缺乏专注力的人,很难镇定地面对生活中各种状况,更别提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了。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我们生活中影响专注阅读的几大因素:外界的人和各种声效的诱惑,以及阅读者自身的内在因素,进而帮助我们更好解读日常生活中干扰我们更加专注的因素,并与之对应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唯有匹配的读书环境、心境,事半功倍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更加高效。
在本章中,作者还特别提出了一定要在最有效率的时间阅读,这一点也特别有意思,与我们学习时间管理不谋而合,怎么样才能高效?
其中一个方案就是一定要摸索出自己一天当中最高效的时段,用这个时段来做你想完成的青蛙。毕竟我们是凡人肉躯,有精力充沛的时候,肯定也会有疲惫不堪的时刻;有事务繁忙、应接不暇的时候,也有稍稍安静喘口气的时候,学会掌握自己的节奏,找到最合理的阅读时间,一定会事半功倍。
并且要学会运用工具和他人来帮助我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无论是语音转接,还是自动应答、甚至是委托他人,能帮助你专注起来就是好工具,根据需要选择你你喜欢的方式。
笔记也是一种提高阅读专注度、理解力的好方式。除了文章中提到三种有效的方式:荧光笔标注重点关键字词;重点句子或者段落用钢笔画框,然后旁边空白处写上标注;以及详细的笔记。我个人还喜欢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梳理阅读对象的框架,这样更有助于全局掌握阅读资料,唯有掌握了书籍的脉络,你才能更好的进行理解、深化,把之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进行运用,甚至发扬光大。
这一章的阅读加速器是:右手制动。
也就是正好与左右制动相反,这个加速器的要点是:用你的右手食指,指住每一行的末端,然后向下直线移动,并根据自身情况,速度逐步加快。
方法四:加速阅读。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四种增加视距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阅读速度提高的目的。
一、遇关键词停顿;
二、阅读意群;
三、字里行间阅读法;
四、压痕法。
上述四种方法都是一些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式,但是真正要又快速又把东西“读到心里”,还是需要一些准备工作和底蕴的。
底蕴是自身长期积累的,唯有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多运用才能逐步形成和累积,例如作者提到的丰富的词汇量,极强的理解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在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快速阅读时能很快获取到作者想传递的信息。
但是还有一些工作,即使你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阅读前提前去布局并执行、落实,也能够让你的阅读事半功倍。这就是在阅读前做一个“市场调研”,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一种说法,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在阅读一本书或者资料前,像考察一个项目一样提前去了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想从这这本书种获取什么?”、“作者的简介或背景?”等等,做到“知己知彼”,再去阅读这本书,你会不会觉得如同和一个老朋友约会一样轻松呢?
这一章的阅读加速器是:双手制动。
这个加速器的要点是:没错,双手上阵!伸出你的左右手食指,指住每一行的初、末端,然后向下直线移动,并根据自身情况,速度逐步加快。
方法五:“地图”阅读——预览,有意识地、专门地在真正开始阅读前,通读整篇阅读相关材料的方法。
我原以为这一章的阅读会是非常顺利的,因为它的章节标题就已经很清晰表明了它的立场。所以一开始我就理所当然这一章节的方法论理解为“这是一个教我们快速搜索殷勤文章关键词或意群的方法”,我还自以为是得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后面标注上了“快速搜索”的字眼。
可是越往后看越觉得迷糊,特别是看到“40/60阅读法”时,我突然有点晕这一章节的排列:这是什么写法?怎么突然又跳到这里?前面大量讲文章架构里的各种元素与40/60又是什么关系的存在?
我硬着头皮往下读,直到把“5W+1H”读完,突然意识到或许我对本章节的架构理解错了。因为我是在Kindle 上阅读这本书,有的格式没有纸质书籍那么规范,没有明确的界限就误导了我的阅读思路。
其实这个“地图”方法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运用的。
一、提纲法。
也就是我看到的大量介绍文章各组成元素的部分。作者是想通过介绍这些元素的作用而让读者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元素达到提前更快更高效预览文章,并形成自己的阅读大纲,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的正式快速阅读正文。
二、40/60阅读法。
这其实是一种阅读提醒,因为作者通过总结得出很多非虚构性的作品,40%属于核心内容,也就是树干和树枝部分,而剩下60%基本属于为了让内容更加吸引人的填充部分,也就是树叶部分。作者让我们带着40/60抓核心思想的方式去进行预览提取或者阅读,避免将大量的时间花在非重点的内容上,读了一整本书,花了大量时间,还是没弄清主题思想。
三、“5W+1H"分析法。
这个方法简直是如雷贯耳了。大量被运用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
这是在1932年,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的。最初是“5W分析法”,后经过后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运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了现在成熟的“5W+IH”模式。其实还有更加全面的“5W+2H”七问分析法,在原有基础上加上了成本的概念,How much?多少完成这件事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做到什么程度?产出多少? 如果阅读,那就是我们要阅读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
作者让我们用带着问题和目的性的思路去预览,去阅读,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全面更深入去理解文章。而不是盲目地投身到大量字海中。
仔细阅读完这个章节后,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思路,感觉按照以下的流程来使用“地图”式阅读效果应该更好:
先用“5W+1H/2H"分析法来提出问题。
例如:
(1) WHAT——阅读这个资料你的目的是什么?
(2) WHY——为什么一定要读这本书?这本书能为你带来什么?
(3) WHO——这本书针对哪些群体最有意义?
(4) WHEN——你打算何时读这本书?
(5) WHERE——你打算在哪里读这本书?
(6) HOW——你打算如何读这本书,方案是什么?怎么读更有效率?
(7) HOW MUCH——精读还是泛读,读到什么程度?读了这本书你的产出是什么,对你有多大意义?
列出这些问题,找到阅读的重点后,带着问题,同时保持着作者说的“40/60阅读原则”的警戒心,再开始进行预览。
预览时如何更快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呢?这就需要利用提纲法中提到的各元素的作用,有针对性得去寻找相对应的元素。
最后一步就是根据你找到的内容,列一个这本书的体系框架,并标注上核心重点。这样你在阅读时除了对全书心里“更有数”,还能有方向性的去精读你想要的内容,泛读、甚至跳过一些对你无用的内容,最终达到更快更高效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