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家,满满当当的时间,全都自己掌控,在6月还没期末时候,内心已经雀跃不已。
可,事实是,自己把控的时间越多,而真正的效率却不及被别人赶着时候。
上班时,由于一到办公室9:30-12点,下午2:30-5:30的时间大部分不受自己控制,所以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会早早起床,拉伸锻炼,早餐,听广播,步行10分钟赶地铁,在地铁里阅读30分钟,然后步行20分钟去学校,这20分钟还能看看沿途的树叶、晨练的阿姨和小狗,送小孩儿去幼儿园的爷爷奶奶,一遍思考着自己的任务和安排。
可,放假在家,却是截然不同的情景。由于心思里觉得一天时间都归我,早上偶尔还是会一觉睡到8点,起床打豆浆、拉伸、广播,事项虽然都做了,可得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没有了上班时间的紧凑感,其实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1 早起的仪式感没有建立起来;2 习惯的养成还不够深刻。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效率模式。
而说到效率模式,怎样才是适合自己的节奏呢?昨天30分钟看完《王者速读》的中心内容,对于其中“掐时间做事情”的这个做法很是有所触动,书中认为半小时扫读一本书,5min 预览,5min 扫读图片,20min阅读主要内容,试了一下,很是不错,对于工具类、方法类的书,的确有效。
在今天的《暗时间》里,也看到类似的说法,学习的成果,并不在于学习的时间长度,而应该是学习时间长度X学习密度的结果。看到这里,突然对自己不设定一个既定目标所需时间和步骤,一直彷徨犹豫,最终选择直接退出不作为有了清晰的认识,而这也是为什么手帐、GTD、to do list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学习的原因,一方面感谢自己在关注这些内容,另一方面也开始警醒自己要每天应用,才能有所进步。
《暗时间》里还有一点印象很深刻,就是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知识和材料的检索能力,用印象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等等,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协助自己的安排生活、工作,而这些工具都是在收集箱,怎么去更好地运用,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应该更为重要,看到彭小六、曹将、李参老师的分享,其实大神们能够积累出书、分享,就是能够擅长将自己看到的信息整合起来,进行归纳,当需要之时,能立即调出来使用;而我们一般人做的最多的则是收藏,然后便束之高阁,最后的结果是每天碎片化的信息挺多,却没能真正吸收,或者整理。
而这篇所谓的效率反思,只不过是对于我个人7月的效率反思,现在大家都在打鸡血、快速成长,勇猛精进,在不停的反思中,希望自己能够找对方向、持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学为我用,再进而服务他人。
嗯,一篇反思文章,掐时间一个🍅写的,好喜欢这个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模式,哈哈。
反思是让人得以改进自己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
多反思、少刷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