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理查德•普雷斯顿
分享者:吴同学
第一部分:
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凭借本书获得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这是一本纪实作品,也是以埃博拉为对象的通俗写作中的经典之作,主要讲的是1967年~1993年之间埃博拉相关的一些事件
目前大概读了一半,这一部分就是以1980年莫内奇塔姆洞探索后感染致病开始,讲述了感染后的表现(病毒基本知识),比较细节的描述了感染者所发生的眼睛疼痛,面容呆滞,皮肤红斑,头痛恶心,呕吐,溃败出血等一系列变化;讲了几种病毒在不同地区人群中的几次传播;以及研究者为了研究病毒及探索病毒来源所做的努力,无论是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用猴子做实验时的严谨与防护手套破损后的心惊胆战,还是在野外建立生物安全四级条件后探索病毒可能的来源,都很真实的将场景展示在我们面前。
文明与病毒之间,可能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交通便捷,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传染性疾病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能。面对未知的病毒,即使是有着完备的医疗条件,也未能阻止病毒像捕食者一样破坏宿主的身体,在没有意识到传染性的情况下,积极的对症治疗有时可以维持健康,但是却很难阻断他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实现它们的宿主更换。而且它们突然出现之后可能又迅速消失,消失也只是躲藏起来,在我们无法探寻到的一些角落某些生物体身上继续繁衍生息,可怕之处在于总是在人类放松警惕时候出现,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突然收敛
任何生命都有其伟大之处,是大自然的绝妙手笔。强大如人类,面对及其渺小的病毒却常常不知所措,只能在电镜下看到它们的形态,但如何与之对抗却是需要漫长的过程艰辛的付出,病毒又常常通过变异改变形态特点,发挥出生命体最极致的生命力;无数的研究人员辛勤付出,许多实验动物失去生命,追求健康与减轻人类的病痛这一道路从来都漫长而代价众多……
印象很深刻的是里面有一个研究者是兽医,从来都是保护动物治疗动物为理念,但为了促进人类健康的医学研究进行动物实验,看着猴子在自己面前受苦、慢慢死去,照顾动物与通过医疗拯救人类生命的理念碰撞常常出现在她的工作中。这些矛盾在目前的研究中也是常常存在的,现在提倡的实验动物的替代,减少和优化原则,也是在科学研究与动物生存权利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此外,看文中的一些描述,常常会有瑟瑟发抖的恐怖的感觉,仿佛是一部电影为了情节跌宕起伏的需要安排了这一场景,但他的的确确是真是存在的,与这种恐惧感随之而来的,还有感觉自我的渺小和对创造万物,包括令人生畏的病毒的大自然的敬畏感。
书中提到一句话“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大自然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是它不平静的表现,这更是一个研究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它神秘莫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美丽的背后尚且有着残酷的一面,所以任何试图征服自然的行为终将失败。
几个片段分享: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二十四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病毒进入网络后,一日之间就能来到飞机抵达的任何城市:巴黎、东京、纽约、洛杉矶。
我大概从没见过有谁比吉恩·约翰逊更害怕病毒了,他的恐惧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就在于它源自知识,更是基于理性的深切尊重。
马尔堡病毒就像旅行家,能在物种之间传播,打破物种之间的分隔屏障,但从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时,它有可能会彻底摧毁这个物种。它根本不知道分界线的存在。它不知道人类是什么,当然,从另一方面说,它也很清楚人类是什么:它知道人类就是肉食。
第二部分:
本周阅读内容:《血疫》后半部分,主要讲了暴发在猴群之间的一种埃博拉病毒感染,在对其研究过程中,这种病毒仿佛在逼近人类,却最终使人类安然无恙;重游奇塔姆洞和对于自然以及生命的思考。
整本书极具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看电影,所有的场景都极为真实,所以从文字和内容上都是极为优秀的一本书。(读它读它读它!)
我的感想:
1.护佑健康与毁灭生命可能只有一步之遥。病毒原本是来自大自然的,可能生活在人类未曾涉足的一些地区,但是不断扩张的人类脚步使的属于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在变小,慢慢的也就离某些病毒越来越近。从健康出发的医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猴子,也把猴子间的病毒带向人们。如果不是病毒最终没有朝着感染人的方向变异,那将是可怕的灾难。这更像是大自然做出的警告?
2.人类的角色和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对于自然界很多生命来说,人类对它们而言就像是病毒一般的存在。所以更应该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毕竟在病毒这个肉眼都不可见的生命体面前,无助和恐惧已经暴露了我们的渺小。人类不是掌控一切的王者,自然已经发出警告。
3.自然的美丽与残酷同时存在。本书最后“它还会回来的”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