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11》
今天是己亥年乙亥月丁卯日,冬月初一,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䘵,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迹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上一节讲了:仁、义、礼是道;智不是道。
仁、义、礼、智,被称为君子四德,唯独强调智不属于道的范畴,乃是因为智为"灵明之用"。智,虽然发挥着沟通天人的作用,而且"众理万事",但不具备反映正确原则和方法的价值取向问题,所以不是道。
仁、义、礼反映价值取向,所以是"天所以立人之道",同时也是"人所以率由之道"。
如果借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言说模式,我们可以说仁义礼是"人为人类自身立法"。
为什么人为人类自身立法,却要说"天所以立人之道"呢?
首先,我们说,哲学是研究天人物我四大关系的学问,即指人与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
其次,人与天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既是根据和合法性的问题,也是目的和信念乃至信仰的问题。所以,四大关系中列为首要,不仅首当其冲而且统领其余的问题及其结论和路线。
这就涉及到时间概念:过去、现在、未来,怎么定义?多长时间为过去?未来没来怎么定义?
窃以为,目的和志向,或者说价值观和精神,这些都是个人能够把握的思想。思想都是我当中的思想,我也是思想中的我。这个我,也就是这个思想是面向未来的,我们称之为期待或者期望,这个面向未来的我决定现在,并且决定我们对过去的把握。
仁义礼就是反映天人关系的中国特有的人文价值的体系。相对地,通常而言的西方则以上帝曰天道。这是东西方文明不同之处,两种文明的相同之处呢,则是作为高度发展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即对天人物我关系的共同关切。
仁是什么呢?义是什么?礼是什么?
船山讲解说:"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意思是说,仁的内涵是指天地之心,怎样的天地之心呢?是孕育、生成和成就万物的心,这样的好的天地之心,我们称之为仁。这里的"天地",我们可以用阴阳代入,用以帮助理解这句"天地生物之心"。代入之后变成"阴阳生物之心",也就是说,由于有这阴阳运行的功能作用,人类也由此产生,这是"人得以生"的意思。
最后一句"元者善之长也"是《周易》中《文言》的话。
《文言》是孔子为《周易》所作的"十翼"之一。
"文言"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
《文言》中的这一句是孔子在给弟子讲解"乾,元亨利贞"时引用《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讲的话。
"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原来可能一看就懂,自周初到春秋,到了春秋时代就需要解释才能懂了,所以才有穆姜讲的这段话。
元,是始、大的意思。一切善的事物的开始,都可以叫做元,所以说元是善之长,善之首。春天是最典型、最易见的"善之长"。(引自《周易全解》)
船山接着讲解说:"义者,天地利物之理,而人得以宜"。
利物的利字,是收缩、成熟的意思。比如说到了秋天,万物收缩、成熟,应该肃杀了。《周易·文言》中说:"利者义之和也",意思是说,肃杀是合于义的。"义之和"是说,虽然有肃杀景象,万物却和谐不乱,各有各的归宿,引申于人事,利是社会稳定之时,人们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各尽其责。这就是"天地利物之理"。宜,对应的是德位应守的尺度。孔子说:"君子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勇而无义则盗",乱是捣乱坏事的意思,我们常说犯上作乱,就是指得位的人通过侵犯上位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盗是剽窃盗取的意思,指的是无位的人通过剽窃谋利的行为,这是孔子分别针对得位的人和无位的人而言,指出:如果没有义的教养,就会产生"君子乱,小人盗"这样的后果和表现。
如果说仁是亲、是情的话,利则体现出仁的否定一面:不亲、不情。所以仁对心,义对理。仁为天地生物之心,义为天地利物之理。
孔子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随的是仁心,不逾越的是义理义位。仁和义是两个独立的、对立的、并立的,内涵和功能完全不同的,所以,船山一再强调,仁和义,不能混为一谈,更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理解是乡愿,是和稀泥,是错的。
综上所述,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是一切善的事物的开始。义,是天地利物之理,是肃杀而万物和谐不乱的决断。
船山讲解说:"礼者,天地秩物之文,而人得以立"。立,这太重要了。我们说人要活得顶天立地,怎么立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礼的丰富内涵。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