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职”一词,有些口语化。为何不用“合格”?是觉得为人父母,应该接地气。虽然我不是一个孩子的父母,但从事教育行业多年,让我对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有许多理解。
0 1
不要以为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这是一个好时代,一个人人都吃饱饭的时代。”我想,这个时代不仅仅人人都吃饱饭,可以说是物质较为丰富,甚至有所剩余。于是,人们就开始追求上层建筑的东西,比如精神层面的要求。公民健康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且越来越重要,我们的医疗体系逐步完善,但身体上的顽疾远不如精神缺失造成的危害大。
所以,孩子的物质方面有所缺失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缺失。
今天看了一则新闻,说是一个12岁的男孩儿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当警察询问孩子时,孩子满脸笑容,以“不知道”为由,拒绝了警察的提问。警察步步逼问,剖其漏洞,才最终让这个12岁的少年承认了这个泯灭人性的错误。可怕的是,他砍下了母亲的手。
不论新闻真假,看到后,我很惊慌。我不明白,这个少年何以如此狠心,把养育自己十二年的母亲杀害,之后还能如此坦然。善良之心尚无,人生恐怕就此结束,即使活着,也便如同死去。
有人会说:“可他才十二岁呀?”试想我十二岁的时候,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都会心痛自责。十二岁,该承担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
为人父母,应授孩子“礼、耻”观,爱和尊重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而不是那一笔笔冷冰冰的财产。
0 2
有事儿请多陪陪孩子。
“忙”成了当今人的一个推托或者借口。周末,本应是领着孩子出去亲近自然、参观博物馆或者去图书馆阅读的时候,却因为大人的一句“累”、“忙”而耽误。有些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不是因为父母不够关心他,而是因为太过缺少父母的陪伴。有些父母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老人疼爱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曾听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让五岁的孙子骑在身上,结果哮喘发作,一命呜呼。疼爱不是溺爱,“隔代亲”本来就是一种人性爱的体现,但久而久之放手在老人手里,孩子的自私、蛮横就会变本加厉。所以,父母还是要多陪伴孩子,爱要有,原则也不能少。
论到“威慑力”,我从不认为,一定的“暴力”是多余的。相反,眼中有光,手中持有戒尺,才是一个合格父母的标准。戒尺,是为了让孩子保持内心的尊重,知道敬畏什么,能够明辨是非。
0 3
严与慈是一对双胞胎,没有谁对谁错,但缺一不可。
“体罚”一词,近些年的新闻中屡见不鲜。什么某某教师体罚学生,学生被揍的鼻青脸肿等等。俗话说:“一颗屎壳郎,坏了一锅汤。”在媒体的发酵之下,老师的公权力越来越小,甚至老师只要动手就被说成“体罚”。首先,我不是支持体罚,我只是觉得,在戒尺面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只停留在表面。我采访过很多朋友,大部分91后、90后、80后,小时候都受到过老师的“教训”,大部分的拜访者并不痛恨自己的老师,而是感激。
“因为调皮,因为贪玩儿,因为青春期,上课走神、不安心学习的比比皆是,如果没有老师手中的戒尺,便没有畏惧,可能最后便是一事无成,脑子里也没有安家立命的知识。”
因为职责,所以严格;因为感激,所以从容。
戒尺和糖果,哪一个也不可偏废。戒尺,是为了度;糖果,是为了爱。
为人父母,最幸福的莫过于养育会做人的孩子。孝道,永远都不是愚忠。
为人父母,你就是最重要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