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学家说,人的一生不过是活在自己思维的牢笼里。
我非常认同这个悲观的论调。
都说信息时代、信息爆炸,但是,每个人接收的信息,不都还是那些自己愿意接收的吗?
你看新闻、看书、看电影、看剧,不也都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吗?
这不是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
悲观地说,你对你错过的东西根本一无所知,甚至,你都不知道你有错过什么东西。
举个很常听到的例子,人的知识就是一个圆,你知道的越多,圆就越大,同样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对,就是这样。我们天生就选择了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只能听到我们想听到的。
既然人的一生不过是活在自己思维的牢笼里,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自处呢?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冲破思维的桎梏,拆掉思维里的墙。
但这只是一个鸡汤式的观点,并没有可操作的方法来支撑。即便如此,逆向思维、多维思考、多元思考、兼容并包等思想也足以唤醒很多人。但,只是思维的改变还不足够,我们需要的是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到更多没有见过、没有想过的东西。不过,今天小罗老师要借花献佛,送给大家四点方法论,帮大家逃离牢笼。
这四句话,一直是我办公电脑的桌面,可以先分享给大家:
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沉默;
对深邃的事物保持渴求;
对粗劣的事物保持厌恶;
对恒久的事物保持迷恋。
出处是《精进》作者采铜自创的求知四律,也是一种最朴素的突破牢笼困境的解决方案。
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沉默是最基本的素质
有多少的谣言、流言都是因为缺乏这个素质导致的。有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已经被刻进了人类的基因,那就是排他性。
在面对陌生的、不了解的东西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排斥而非接受。因为在远古的时候,生存不易,对周遭需要格外敏感,就像刘慈欣在《三体·黑暗森林》中说的一样,在黑暗的森林里,你不知道有没有别人,但是当一个地方发出声响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也不应该是过去看看,而是朝那里开上一枪。
这样的敏感让我们生存至今,也是这样的敏感让我们走出黑暗森林之后落入思维困境。还好,我们已经开始从“害怕和别人不一样”转向“害怕和别人一样了”。
对深邃的事物保持渴求是对未知的探索
深邃的事物意味着难度和挑战,同样也意味着未知的收获。大家都知道舒适区的理论,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我们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但是,在这个区域内的重复和练习并不能得到任何提升。保持对深邃事物的渴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舒适区,到一个新的领域开拓新的边疆。
对粗劣的事物保持厌恶是表明一种态度
不能够一些事情表达厌恶,就不足以对一些事情表示喜爱,关键在于,怎么去筛选所谓粗劣的事物,我从《精进》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启示。
所谓粗劣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所说的低俗、下流、娱乐、无聊的东西,更全面的说,所有衰变周期短、满足感低的事物都可以归纳其中。所谓衰变周期,就是说做一件事收获的东西会在多长时间消失。比如,玩一盘游戏,衰变周期就很短、满足感也很低,这样的事儿要少干;再比如,算了,不比如了,你们意会。
对恒久的事物保持迷恋是要让时间给你答案
很多事情啊,一开始做,收益微乎其微,成就感也几乎没有,但是,这个事情的衰变周期特别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微乎其微的收益、这几乎没有的成就感就聚沙成塔了,这就是李笑来老师《和时间做朋友》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举个例子,学英语,背单词,每天背几个单词,能有多大收益,能有多少成就感,但是,只要坚持,保持迷恋,最终时间会给你答案啊。
这样,就能跳出禁锢思维的牢笼了吗?
并不能,你只是从一个牢笼走到了另一个大一点的牢笼。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改变只不过是从一个笼子到另一个笼子,但我们享受的是那换笼子的一瞬间!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
我知道今天排版有点乱
因为朕真的无心上朝啦!
我是永远爱你们的小罗老师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