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是大学低年级生涯课程的重要模块,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这四个部分有效支撑了这一模块的讲解。其中,培养兴趣用来滋养生命、了解性格用来与人交往、提升能力用来武装自己、厘清价值观用来明晰选择,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今天我们谈谈“兴趣”的讲解。你会不会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为什么专家讲得我心潮澎湃,我给学生讲却死气沉沉?
为什么同样是六岛环游,我自己体验的时候认真反思,可大课中却热闹的像个菜市场?
为什么无论是六岛环游还是问卷测评,都会让学生感觉选出的不是自己?
讲兴趣前,一定要做好辨析
喜欢睡觉是兴趣吗?喜欢睡觉不是兴趣,那是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要问的是,吃饱喝足,神清气爽的时候,你最喜欢干什么?要有一种可能,如果学生说:“老师,睡醒了,我还是喜欢睡觉”,你会怎么办呢?很有可能在大班里,我们没有给学生们建立足够安全的场域,学生没有在真诚的分享,而是哗众取宠,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分享放在小组内,充分保护大家的隐私。
喜欢打游戏是兴趣吗?如果学生的回答足够真诚,如果有时间追问,你最好了解一下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游戏,喜欢游戏里的什么?格斗类游戏、体育类游戏、飞行模拟类游戏、密室逃脱类游戏、益智类游戏、音乐类游戏、社区养成类游戏……每个游戏都可以折射出喜好者的兴趣倾向类型。游戏的画面感、在游戏中的影响力、游戏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环节的设计逻辑……都会因为兴趣类型的不同而被不同人所青睐。
志趣相投的聚会——初步定位
1.这天的晚宴上,你最想和哪一桌的人聊天?写下三个理由
2.如果这次晚宴后,要和你最相似、志趣最相投的人一起长期工作,你会选择哪桌?
3.如果这张桌子满座了,你还想去哪桌?
4.如果这张桌子又满座了,你还会想去哪桌?(如果实在不想去了,不要勉强)
5.桌号首字母相同的人做到了一起,画桌旗,取桌名,写下共同特征,写下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做哪些工作。
这个活动与兴趣岛比,更形象,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在做兴趣岛的时候,往往选择S岛和A岛的人特别多,而选择E岛和I岛的人比较少,可这一次通过兴趣盛宴活动,发现选择A岛的人并不多,选E岛的人也不少,各岛人数比较均等。分享感受,老师们纷纷表示,六岛环游中的岛屿设置,多为理想状态,有时候并不是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是因为自身缺少某方面的特质,所以才想用度假的心态弥补缺憾。
注意事项:
1.不管是“六岛环游”、“志趣盛宴”还是“一个苹果”,游戏只是最直观的让学生了解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概貌的一个方法,选择的结论往往跟学生当下的心情、环境有关,所以结论不能作为定论提供给学生作为职业选择的参考,也不能把理论简单理解为三代码的人职匹配。
2.如果班级同学互相之间并不熟悉,在按照六桌结组后,马上进入讨论和制作桌旗的环节,会让大家感觉比较局促,不能马上进入投入而真诚的分享环节,所以可见,良好的团队建设,是自我探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误会了真正的“霍兰德理论”
每当提到霍兰德理论,很多人第一瞬间反映出的,就是霍兰德兴趣理论是帮人梳理兴趣的,他按照三代码梳理人的特质,又给职业做了三代码的特质分析,人职匹配,就是最理想的职业状态。
也许,你误会了真正的“霍兰德理论”。
霍兰德理论的全称是“霍兰德职业倾向自我探索”,标准问卷由5部分228道问题组成(我参考的是金蕾莅老师的译本)。这五部分分别是:职业白日梦、你喜欢的活动、你擅长的活动、你喜欢的职业、你擅长的能力。第二部分“擅长的活动”是按照六种类型分类,每类列举了11项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第五部分“擅长的能力”是列举了12种“可迁移技能”,如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管理能力……强调跟别人相比你的能力强弱。
对于没有职业体验的大学生来讲,从日常活动和以往学习经验入手进行探索是符合科学逻辑的,除了“白日梦”这一部分外,其他每一部分,都按六个类别,设置了若干选项。
每个时期的我,霍兰德兴趣代码测试结果都不相同,从SAE到ARS再到SAC,这些结论也反映了每个时期我的职业状态:
S高:日常学习生活体验较多,从事的职业特质与个人特质吻合,因此职业体验较多,能力随之增强;
A高:日常非常喜欢尝试这类的活动,一直以为这方面单编码突出,但此次意识到我可能“天赋能力”不是特别强,又缺少某一方面的刻意练习,所以在分数上并没有显示出突出的高;
C高:并不喜欢从事这类型的活动,但因为职业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因此刻意增加了这部分的能力提升训练,因此较高;
R、I不高:(一直不高)并未在工作和生活中过多尝试过此类活动,因此谈不上喜欢与否,更谈不山擅长与否。(不能因此说不能从事此类工作,如果高考专业选择是这样的类型,可能也会加之刻意训练,成为这方面的人才);
E不高:(后来不高)从事职业需要个人具备此类特质,但随着日常学习生活体验,不喜欢此类活动,因此刻意回避;
随着每一类代码的自我剖析,也可以给学生以下引导:
不要三分钟热度,兴趣刻意广泛,但没有刻意练习,提升能力,就不能转化成价值;
只有充分体验和尝试,才有资格说有没有“兴趣”;
不要轻易对某个领域说不,也不要轻易给自己定性;
不是让职业去匹配你的样子,而是让你去适应职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