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想要批评一个事物的缺点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怎么做?我们可以小到参考菜市场上的小打小闹,大到微博上面的骂战。我们往往看到的批评往往只是沦为情绪上的发泄,但如果了解此书,可能会对我们理解事物多一个角度,我认为这是此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
曾经,我偶然之间看到一篇关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书评。里面讲述了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往往遵循的是一种主角碾压敌人的模式。
作者给出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主要社会阶级的变化,而文学作品,尤其是流行的文艺作品往往需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爽点。
在过去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相对不那么富裕,而且人们往往普遍的存在着所谓仇富的心理,所以当时的文学作品,我们往往能从中窥出迎合这种心理的端倪,像还珠格格中的恶毒的皇后,刁钻的雪姨都是属于富人阶层,作为反派,成为被人们宣泄情绪的象征。
而到了现在,生活普遍富裕了,人们多处于中产阶级,心态也逐渐从仇富转化为一种对于下层阶级的不屑之感。所以,流行文化中反派的形象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富裕阶层,变成了一个被主角从多个方面压制的人,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被女主从身世,颜值,修为全面压制的素锦,花千骨中的玄女,就连网络小说也出现了这样的所谓的无敌式小说。
简而言之是在讲,流行作品会反映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而且流行作品中的倾向也可以通过社会中的潮流来解释。这些给了我们一个认识世界的角度。
本书,《娱乐至死》也是如此,我觉得它的最大价值就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先让我用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定律做一个类比,测不准原理是在讲,一个粒子它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观测出。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例子来形象的描绘,比如我们想要知道一个棉花的质感,我们在用手来触摸它的时候,实际上它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在通过机器来测定粒子的时候,仪器在测量时发出的射线,尽管很微小,却会对本就是微观的粒子产生影响。我们在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时候,情景不也十分类似嘛,我们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来获取这个世界的信息,来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随着我们用这些不同的媒介,我们的思维也会随之切换为不同的思路。例如书中所提到的,印刷机思维和电视思维。
这里,我想把两种思维做一个区分,借此引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为什么电视不能作为一些严肃场景的承载媒介。
印刷机思维就是指我们平常读书时候所运用的思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将所阅读的文字,在大脑中通过思考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具体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是连贯的,当我们习惯了这种方式以后,我们会更加侧重思维的美感。
作中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当年在电视还未出现之时,在林肯和道格拉斯进行在现在看来会觉得十分生硬的辩论的时候,美国人民却能坐在旁边的木桩上,聆听长达四个小时之久,而这在现在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与之相反,在观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所见到的信息是碎片的,闪回的,当我们妄图想在电视面前做长时间的思考的时候,我们往往已经错过了很多内容,况且,我们在电视中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图像,这样会造成,我们会更加在乎图像是否好看,而很少有人会腾出精力精力或是主动的去思考一下上一段讲了什么。毕竟眼前的光影太美好,惹得人竟无暇思考。
作者其实在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在潜意识中对我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比如,圣经中十诫中的第二诫令,“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比如说,钟表,具象了时间,
眼镜暗含的是,人们可以超越自然天然的限制,
还有当年的,语言相对论(沃尔夫假说)
其实,明白了这个新的角度,我们看待当今的一些现象都会通透很多。
比如,我认为类似抖音那种,可以给视频加美颜功能的软件,是大势所趋,首先,它身为短视频,满足了人们的时间愈发碎片化的情况,再有就是它让这个视频的颜值变高了,颜值高的人,例如那些网红,小鲜肉。颜值高的物品,例如那些网红爆款产品,那些网红店受欢迎的原因都在于此,它们都更加适应了现在宣传媒介的要求。
在之前印刷机思维的时代,人们在看书时,会追逐那些思想上的巨人,在品味文字的时候,追求思维的美感。但在现在这个,人们在很多时候,通过屏幕上的视频与图像来认识世界的时候,屏幕上的画面的美感的冲击就更加剧烈一些。
古代的时候,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其实觉得,读万卷书其实是不如行万里路的,当我们亲眼见到一个物件,亲身体验过一件事情的时候,获得的全方位
以此观之,演技不尽人意的小鲜肉的频繁出现也是情有可原的。薛兆丰老师曾说,好的论文不是让所有人都开心的,好的论文,不是取悦人的。我觉得好的作品也是这样的,但是,做出一个好作品,却是需要呕心沥血的努力才行。但是在现在卖给电视台的网剧中,往往只要满足了小鲜肉+大IP的模式即可。
就像人们不鼓励年轻人赚快钱一样,因为赚到了快钱的人,就再也无法习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以及延迟满足感的方式来获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