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之所成,即所谓“中兴名臣”。
晚清对于清朝来说最大的一起祸乱,当属洪秀全的农民起义,而曾国藩的成就,就是建立在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死磕上。
而曾国藩和洪秀全死磕的有力武器就是湘军,当时清朝军制下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在太平军面前毫无战斗力节节败退。
当太平军为患之时,曾国藩正在家为母治丧,接到咸丰圣旨要求曾国藩协调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就是想要依赖于地方武装力量。但是团练的力量有限,靠小股的团练也无济于事。
于是,曾国藩就想到要赤地练新,打造一个新的军事力量,这便是湘军之始。
书生带兵,但是曾国藩却别有一番抱负——挽危局于乱世,扶大厦之将倾。故有自己所坚守,不为乱局所妥协,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曾国藩衡阳练兵,此时正是太平军沿着长江沿岸攻城拔寨之时,那些八旗兵和绿营兵闻风丧胆,一触即溃。对于清廷来说,曾国藩的这一支武装力量,就像救命稻草。
于是各方来信求援,可是曾国藩按兵不动,全力专心练兵。后来咸丰都坐不住,下旨揶揄,望其出兵,仍不动。
甚至拒绝了朝廷让他火速调兵解救江忠源的命令。江忠源是曾国藩至交,创办湘军之始,江忠源就随曾国藩左右。
可是曾国藩深知,贸然出动,无异于自杀,这支刚刚组建的湘军火候未到,购买的武器也未到。
最终江忠源孤立无援的庐州城破,江忠源跳水自杀。时年四十二岁。
不知当时江忠源理解不理解曾国藩的做法,还是深信曾国藩定会为己报仇,还有替己报国,完成自己未竟的志远。
但是可知的有一个人理解曾国藩的做法,那就是曾国藩的座师吴文熔。吴文熔时认湖广总督。当时吴文熔督师黄州,形式危急,有人提出向曾国藩求援,可是吴文熔确是担心弟子为外界所迫。
信的内容如下:
“吾意坚守,待君东下,自是正办。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陆各军,必俟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可以因吾故,率尔东下。东南危局,恃君一人,务以持重为意。恐此后无有继者,吾与君所处固不同也。”
不久,黄州失守,吴文熔战死。
由此可见,此二人之诚心正义,若换做他人,是否会为己身的性命,以老师的资历,迫切要求其支援,要不就以传统道德使其有疚于心,有辱于世。
人之差别,此一小点,可见大不同也。
君子之心,以命相托,幸而曾国藩不负师望。尽己之力,终得中兴气象,殊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