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重温了一遍《城南旧事》,本来觉得自己应该有千言万语来介绍这本书,但现在我的内心却十分平静,我想我不应该只用感性思维来阅读这本书,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的学习者,我更想以一种理性的视角看待书中发生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儿童是纯洁的,他们不知道一件事是好或坏,他们只是好奇,所以当我们站在儿的视角看待事物时,我们才会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我们才能不轻易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
在惠安馆这个故事中,很多成人都会觉得秀贞是未婚先孕有伤风化人见人怕的疯子,因为他们看到秀贞不喜不怒坐在门前,因为他们听到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评价,大人们和儿童不一样,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探究一个人,所以只会相信他们所直接看到的和听到的,这些坏印象会让大人们形成一种固定思维,当想到秀贞时,想到的全都是这些坏印象,所以一旦有不知情的人问他们关于秀贞的事时,他们就会向新的人传播这些坏印象,这就形成了一个充满浊气的传播环境。作为一个新闻传播人,则需要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固有的信息影响判断,保持对真相的好奇。而拥有这样纯洁精神的人,就是儿童。儿童不会直接判断从大人们口中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他们对所谓的“坏人”保持警惕却也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接触,就像故事中的英子一样。别人都和她说秀贞是个疯子,叫她不要靠近,但是她却对秀贞保持好奇,在一次偶然被秀贞叫住并且去到她的房间后,英子了解到了秀贞的人生经历,原来秀贞并不是大家口中那个让人害怕的疯子,相反她温柔亲近,爱干净,为人和善,只是她的孩子被父母丢掉,心上人迟迟不归,才变成每天痴心等待的可怜人。这就是真相,没有无缘无故令人害怕的疯子,只有在以讹传讹后被众人描黑的可怜人。所以当我们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一个人时,我们才能不抱有偏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当然,有时候,即使是再中立的视角,也会有一些偏向,我们作为新闻传播人,有时候会被自己认为权威能相信的信息影响,难免对一个人有一点偏向了解,但是怎样去保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而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了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人和事物的两面性以及保持偏向态度的平衡。在兰姨娘这个故事中,英子的妈妈一直给英子灌输兰姨娘插足父母之间的感情,而英子对妈妈说的话深信不疑,所以她也把兰姨娘看成一个坏人,这是英子的偏向,就像我们平时接收新闻信息时,也有自己的偏向,会觉得哪些人是好人,哪些人是坏人,偏向没有错,重要的是不要把偏向演变成偏见。儿童单纯的世界里,没有偏见,更多的是偏向,就像英子虽然对兰姨娘有偏向但是却能主动去了解兰姨娘,最后引导兰姨娘去追寻幸福,挽救了自己的家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待人和事物时应保持自己态度的平衡,能从儿童的视角窥探世界。
我们慢慢长大,脱离了小时候,从幼时单纯的稚气儿童变成了现在有思考力的大人,我们能更成熟地思考,能更有能力去做一件事,但是获得一些东西总是会以失去一些东西为代价,在这个信息快速流通的年代,我们渐渐失去了像小时候那些探索事物的耐心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我们生活在别人提供的二次加工信息的世界中,看电影是别人已经解说好的,看书是别人写好的书评,日常里生活学习只能接受用碎片化信息堆砌起来的知识,被动接受各种信息,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所以当我看完这本书,我只希望自己以后也还能用儿童的视角看待人和事物,不带有偏见,永远对真相保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