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忌讳的话题,很少有人会在公开场合谈论,特别是对老人和病人。但无可否认,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必然事情。如何看待死、对待死可以说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有生有死,有死有生,万物都在这个循环中延续,就算是智能机器人,都逃不开这个循环。其实往深处想,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态,作为肉体的生命消失了,但灵魂可能在另一空间继续存在。当然,至于另一空间是否存在无可考证,但终归可能存在。既然如此,当今世这个生命个体走到尽头时,就应当淡然面对,虽有不舍,虽有眷念,毕竟还有很多繁华不曾享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人没有爱够,可一旦那一道索命的勾魂令发来,那就愉快的接受吧,到一个空间活成永恒,何必费力挣扎呢。
如果有一天,当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救无可救,就算插上各种管子,靠呼吸机也只是延续自然生命的时间长度,本人处于昏迷或者忍受各种痛苦折磨,那我宁愿选择尊严地死去。因为与其浪费钱做无谓的挣扎,还不如安详地接受命运裁判。生命不仅是要有长度,更要有厚度。现在,我每当想到如果自己侥幸活到80岁后,只是整日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甚至毫无意识,只是有生命体征,那我宁愿选择早日结束这样的日子,有体面、有尊严地选择死。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重要的是在偶然与必然之间,我们应当选择做有意义的事。人生百年,能做有意义的事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弱冠之前的时间大部分是懵懂的,古稀之后的时间大部分是与自己的健康抗争,剩余的50年除了吃饭睡觉、放松娱乐以及避免不了的生病休养,真正能干事的时间也就那么黄金30年。这还是算正常状态,如有意外时间更少。既然如此,就应当趁着自己年轻、趁着自己健康,多做有意义的事,增加生命的厚度和质量,哪怕不能名垂青史,也要让自己少留遗憾,诚如毕淑敏所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