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文字与我相知甚晚,自己也没有预估到一度会变成个爱读读写写的人,而今兜兜转转,重归文字,先回顾,再起步。
虽然儿时识字就比身边同龄孩子要早也要多,但幼年疯傻,玩玩闹闹,过得是动画片下饭的日子,满脑子“代表月亮消灭你”、“真相只有一个”,学校布置的世界名著甚至连里面的人名都读不顺畅。
清楚记得初中时校园里被那小子真帅式的小说充斥,身边好多同学拿起笔在各种款式带锁的小本子上写起自己心里的故事,而我却一头扎进漫画书里无法自拔。
后来,家里的厕所从蹲便升级成了坐便,厕所的洗衣机上就被爸妈堆起了一摞读者文摘、金庸武侠,我读书写字的起点,有点尴尬,但无法回避,就是这里,在我进入青春懵懂的高中时期。
那个年纪总是敏感多思,每个人都在一天十四个小时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寻找自己调节情绪的方式。操场上的挥汗奔跑,球场上的用力跳跃,还有教室角落里偷偷的阅读课外书籍,或窗边默默的书写心迹。这个时期的我看了些课本之外不同种类的文字,散文诗篇小说种种,但当时最爱看的却是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像读了一个又一个故事,自己也开始渐渐想写些什么。校园里幽幽的丁香花香、飘摇而坠的一片落叶或飘雪、那个女孩儿眉头微蹙、那个男孩儿面红搔首,这些小小的细节触发了一个理科生的文艺末梢,引得我无限遐想,便随手写下一行一行的小诗,编出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故事。
涂涂写写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我大学时期,不同的是,原来私藏在纸上的文字转移到了QQ空间和博客上,独自排解发展成了同学朋友共同参与互相开解,改变的契机是好友失恋后写给他的一篇开导文。悲伤的文字会引起唏嘘共鸣,怀念的文章会让大家一同重走时光,种种情绪转为文字,在公开的平台上多多少少都会得到一些反馈,这些不同的回应也是我曾经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但是,好像没有什么能做到恒久不变。毕业之后,原本性格内向的我在亲戚朋友的诧异中从事了一项相当外向型的工作,开始忙着适应新的生活,学习新的技能,见识更多的新事物。虽然认知更为丰满,但是被办公室、高铁、飞机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生活,每每感触颇多的时候思绪也就只停留在脑海里翻涌而已,家里连生命力顽强的仙人球也因久久无人照顾与世长辞,我的空间、微博、朋友圈更是进入了一潭死水的状态。
一年前,随着经济形势转变业务调整,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闲散的生活让人坐立不安,忽而惊觉自己的生活缺失了很大一块。补了很多电影,也重新开始读书,轻松点从各种类型的小说开始,这么读读看看了一年,却还是觉得空虚不已。五年恍惚,还有多少时间可以随意挥洒呢,总要留下些痕迹,所以强迫自己找一个新的平台,重新拿起笔(敲键盘),码一些除了总结报告、公函文件之外的文字,找回能写出引人共鸣的文章的自己。
虽然现在已不像年少时写东西洋洋洒洒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但之前在平行世界发过一些卡,发现有些平实的文字依然能帮助他人解人心惑,所以也不心急,经常写写,点滴积累,只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有意义,文字生活要慢慢从头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