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其实是一条很好的就业途径
解药君语
公考,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
其实依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就业途径。
所以,如果你还没找到比这更好的选择,
那应该趁35岁前,继续努力试试。
1
一年一度的公考,又即将拉开帷幕。
各地的省考或联考中,时间早的,
大概是从3月中旬出公告报名,
4月份进行笔试,5月底6月初完成面试。
省考联考后,接着是国考。
国考,又称天下第一大考。
因为每年国考的人数都突破百万,
而招考人数却只是1万多2万。
竞争比之激烈,可见一斑。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竞争那么大,
却还是那么多人想挤进去呢?
无他,
只能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公考相对公平,有实力便有成功演绎。
二是如果有幸考上,工作稳定收入也可观。
考上了,
只要遵纪守法,
你会旱涝保收,
无须担忧外界因素对收入的影响。
考上了,
只要会经营,
你会有很多时间陪伴爱人小孩,
你会有很多耐心提高生活品质。
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发达城市,
你考上后会发现,
生活比你想象的还要好很多。
所以,
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工作压力太大,
又或者非常厌烦现在的工作繁琐。
那就趁年龄没超过35岁,
就趁年轻还有精力学习,
好好准备,
用心备考。
只要你下定决心,
考上,那只是迟点早点的事。
不要被一百多万的报名人数吓跑,
因为真正的高手,不会很多。
更因为如今社会浮躁的人太多,
能真正沉下心来复习备考的,真不多。
公考上岸秘诀:
坚持备考,不要放弃。
用对方法,奋战两月。
选对岗位,曲线救国。
2
省考与国考,哪个收入会更高?
其实,这个收入问题,
取决于,
你所报考的岗位所在城市的经济实力。
这样说吧,
大家常说的国考公告,
其规范全称应为: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XX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例如,2020年的国考公告就是: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那么,大家平常所说的省考呢?
例如,2020年的省考公告将会是这样的表述:
XX省2020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因为分清楚了这些,
将能帮助你理解哪个收入更高的问题。
国考与省考的不同,
其一就是经费预算及收入来源的不同。
国考中的单位经费,
一般由中央财政安排。
而省考中的单位经费,
一般有本省或省内相应地市财政拨付。
简而言之,
同学如果你是通过国考上岸的,
那你的工资收入将有中央财政发。
如果你是经省考进入公务员队伍,
那你的工资将由该省财政或相应地市财政负责。
这样一来,
便清楚了你的工资收入的拨付来源了。
一旦清楚了收入来源的财政不同,
则不难理解为何同属省考,
而偏远地区的岗位收入低,
发达城市的收入高了。
因为省考之下,
你的收入是由所在地市的财政支付的。
你所在的城市经济好、财政收入高,
相应的本地区公务员收入也会较高。
若你所在的城市经济落后、财政入不敷出,
则相应的本地市公务员收入也会较差。
但是,同在该地市工作的央属单位,
由于他们的工资收入来源于中央财政,
所以这时,
通过国考进来这座城市工作的同学,
工资收入会明显高于省考进来的同学。
相对应的,
如果你考的是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
由于地区经济发达,
地方财政实力雄厚,
那通过省考进入这些地区的同学,
工资收入则会高于当地央属单位的同学了。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
到底是国考单位的收入高,
还是省考单位的收入高。
收入的高低,
还是取决于你的工资收入的财政来源。
发达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
会普遍高于央属单位的财政收入。
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央属单位财政收入,
则会普遍高于当地地方财政收入。
3
每当考完放榜后,
总会有很多同学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这次的分数还没上次的高呢?
这次复习已经看了很多辅导书了,
也听了很多名师的课了,
连全封闭的辅导班都参加了,
做题时也感觉自己已经会了,
但考出来的结果,却依然不能高分。
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申论大作文,
感觉自己标题够新颖,
开篇很不错,
结尾也很好。
但可惜,
事实却是要么论证不充分,
冷冰冰、没温度。
要么论据不充足,
少地气、缺情怀。
再要么,
就是审题审偏了,
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但是,感觉自己都背熟很多范文和模板了,
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很多同学,
一直都没想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
你听的那些所谓的考试技巧,
并没有真正落地,
并没有真正转变为你自己的能力。
你只是听了一些热闹、学了一些模板,
产生了自以为掌握了其中精髓的错觉与幻觉。
你以为那个模板刚好只有你用,
殊不知在阅卷考官手里,
却只是众多千篇一律中的一份。
要怎样才能让考试的技巧真正落地?
进而转化成为,
具有你个人特色的夺分技能呢?
秘诀在于,
你要学会提炼自身经历来答题,
这样你的答案更才具个体辨识度,
从而满足阅卷考官心的里预期,
让你最终脱颖而出。
因为众所周知,
文章的模板可以被人抄袭套用,
所以申论答卷中,
多的是千篇一律的大作文。
但是,
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是无法复制的,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
要学会善用你人生中,
那独一无二的点点滴滴与情怀。
将那仅你才有的经历总结并提炼出来,
那就是你感动考官的良药,
那就是你超越对手的砝码。
只要年龄允许,继续坚持,继续考。
考上,那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是解药君,烦恼解药君。
我考过很多次公考,
有需要可以关注我进一步交流。
也可以到荔枝微课免费试听我的课程。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