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公众号改名之后,写作主题不自觉的向学习靠拢。写见到的人,遇到的事和那些解不开的结。生活处处皆学问,将学习的外沿放宽,空间无限延展,不被特定的主题束缚禁锢。
终身学习,战线拉的越长,越有台阶可下。没有你高我低的争斗,没有是非对错的评判,只有自然而然的生长,像一棵树生出根,长出干,开枝散叶。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意义?不顶吃,不当喝,不是鸡汤,也非毒药,连杯白开水都算不上。不反对,你是对的,但我也没做错什么。人人都有向上生长的权力,有吸收阳光挣脱地球引力的美好向往,表达方式不同。
信马由缰,不知所云有意义吗?没意义。为什么要有意义呢?我不是老师,没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和责任,本就是一个未知的存在。这一刻,只想自言自语,胡言乱语,不想把自己搞的紧张辛苦繁忙。
打开一篇篇才华横溢的网文,看着那些十万+的文字,真的有意义吗?你说有就有吧。对我,没意义。以前,和你一样,对这些文字看的如饥似渴,如醉如痴,然后转瞬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可我明明看过、想过,激动过,甚至向人推荐过,如今怎么努力的想都想不起来。
那些被我们认可的文字到底去了哪里?是融入了血液,还是变成了细胞,清楚的知道它们曾真真实实的带走了我的一段时间。在那个时间点上,我驻足,停留,喜欢过这些文字。在心中我将它们和学习连接在一起,只是未动过笔墨,往往煞有介事的点点头,最终一股脑还给了空气。
学习,让人心尖上放光的字眼,多多少少都在解决人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看着书架上一层层的书籍,看不到学习的影子,书是书,我是我,谁也不认识谁。看着手机收藏夹里满满的信息,看不到学习的影子,信息是信息,我还是我,谁也不搭理谁,彼此相安无事。我像一只即将过冬的松鼠,储存了满满入冬的“食物”,却始终过着属于自己的夏天,从来不去触碰那个耀眼的东西——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怎么办?学习总会有回报,不图回报耐我何?人到中年,仿佛对很多东西都失去了兴趣,不再想学这个,想看那个。生活剩下柴米油盐,工作剩下上班下班,打开学习的唯一窗口竟然是这个小小的公众号——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成了自己学习的最大驱动,没有工作压力,没有生活负担,只有输出的自觉,成为唯一的目标。
无论我学什么,做什么,一想到会公布于众,思想就警觉起来,态度便认真起来。无形中,这给我安装了益于学习的发动机,每时每刻都在点火,启动,加速,升空……输出的需要治好了我的拖延症。有了任务驱动,我会让自己按时完成内容更新,不偷奸耍滑,不得过且过。任务,每天都有更新的任务,严峻的任务,自动解决了拖延的问题。
现在明白,为什么自己很难实现学英语的小目标,因为英语对我而言并非真正的目标,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随大流,没有监督,没有反馈,没有甜头。学习,一开始注定是功利的,受约束的,有目的的。必须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否则,任何学习都会掉入我行我素我愿意的陷阱。
一个人时,最不在意的就是穿衣吃饭,穿戴整齐不参加宴会做给谁看,冰箱里还有早上的剩饭,凑合一顿省得刷锅洗碗。一个人连穿衣吃饭都不再在意,怎么能指望做好别的。一丝不苟的面对生活,才会认认真真的对待日子。旧报纸上练不出毛笔字,你不在意第一笔,余下的每一笔都会变得的廉价、便宜。买来上好的宣纸,剪裁,铺开,研墨,下笔,之后的每一笔都会让你专心、专注。学习正如穿衣吃饭,需要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学习要真正有效,必须建立及时反馈。我们大部分是自己学习,找谁反馈?自己制造反馈。
我的办法,在公众号里推送一篇心得。看完一本书,遇到一件事,认识某个人都可能成为反馈的内容。原则只有一个,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书中说的再好都是别人的,遇见的牛人再牛我还是我。用键盘,文字,语音,画面,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让学习一点点穿过身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找到学习的目标,驱动学习的车轮,突破学习的瓶颈,一丝不苟,郑重其事,凡走过必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