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 李清照《声声慢》
眼看着园中的菊花堆积满地,而且都已经憔悴不堪,想想如今还有谁会来采摘呢?我孤零零冷清清地守着这窗儿,独自一个人又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窗外梧桐叶上纷纷细雨,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意。到黄昏时分,还是这般点点滴滴。眼见这般冷冷清清的情景,又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啊!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 苏轼《江城子》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打扮,形象很美。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唐 白居易《望驿台》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 李商隐《夜雨寄北》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 刘方平《春怨》
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宋张先《千秋岁》
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极,就必然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这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这爱情是怎样的呢?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 王维《杂诗》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因为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清 纳兰性德《浣溪沙》
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在这个深秋季节,如果是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我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亡妻卢氏早已经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我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了。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便关上窗户,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因此处境更加孤独。
编辑 | 三度
品读更多经典诗词、音频、美图与美文,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品读
很高兴能够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与你相识。每天推送经典诗词、音频、美图与国学品读,让我们在这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和三度一起品读鉴赏那些快被时光遗忘的诗词文化,修身养性,传承经典,约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