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成绩不稳定,学生,家长,或是老师往往归结为粗心马虎等。实际上这是一种能力错觉。考上一次两次三次满分不代表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只代表他有这种可能性。几乎次次满分才代表孩子具备了这种能力。可能性和能力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能性如果不能变成一种能力就会导致幂律分布的产生,只有20%的学生成为班里优秀的人。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能力错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短板理论在学生学习上的复杂表现。对于一个水桶来说,哪个木板最短一目了然,但是放到学生身上就复杂的多。很少有学生能对自己学习的知识、自己学习的方法、态度有整体清晰的了解。所以只能听试卷由命。有的试卷上的题目正好自己都会就考的好一些,有的试卷考的题目自己有不少不熟悉就考的差一些,这种只见具体题目的做法,让学生很难找到自己的短板。
如何改变学生的能力错觉,使学生的可能性都变成能力,进而减少两极分化呢?应该从两方面入手:意愿和知识。先谈意愿。改变学生的意愿需要改变两点: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不足的学生有这样两种表现,其一,应付了事,不关注结果的好坏。这种学生是典型的自尊缺失,建立这种学生的内部动力,需要给他们的行为及时反馈,只是反馈,不要任何评价。多次反馈后他会自己逐渐觉醒。其二,只做自己擅长的,待在学习的舒适区里,没有任何进步。这种学生的不自信是源于恐惧,针对这种学生同样要及时反馈,但反馈里要加上表扬鼓励的评价。外部动力主要是来自家长和老师两方面。家长方面最关键得一点是不要用私有者的观念来拖孩子后腿。不要迁就孩子,也不要强压孩子。家长最难做到的是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对待。老师方面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喜欢你,学生不喜欢这门学科,但如果喜欢你的话,这种喜欢的情绪可以迁移。总之,两方动力如果充足起来的话,学生都可以从恶性循环里走出来,进入良性循环,表现越来越好。
有了学习的意愿后,一部分学生依然无法赶上来,因为他们的知识确实存在欠缺。对于这一点,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做:反思,刻意练习,教别人。第一步反思,主要是反思自己知识上的短板。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这是最难的一步,因为他们很少有这样高强度的思考。对于此,教师应该做好辅助工作,帮助学生一点点地列好知识清单,将每一点知识串联起来,分好类,每一类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理解能力起好名字,一类类过关,找到哪一类是最应该多加练习的,进入第二步。刻意练习,与平常学生的练习是不同的,首先刻意练习的知识必须在学生的学习区里,学生蹦一下就能够着,每一次的练习都是以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为目的,不能让学生恐慌。其次刻意练习是针对性的重复性的练习,这种多次的重复枯燥无味,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烦躁厌恶的情绪,这时,是不能放弃的,每个学生必须在这一问题上形成牢固的知识组块,才能进入下一个练习。每一个知识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好了,最好的检验方式就是输出。输出可以是测试,可以是写出来,但最佳的方式是教别人。教别人的输出方式是有框架、有条理的,对知识的训练是最有效的。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也需要老师的辅助,给这些学生安排小老师,让他们给那些能够及时给他反馈的人讲。对每一类短板知识都进行这样的三步循环,学生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两极分化就会越来越小。
意愿和知识两方面对获得提升,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练习,更高的分数,更大的成就感,更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