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两天女儿期末复习,我全程当助理,买菜做饭,打印整理错题,听写检查背诵+批卷……
此外,还学习整理了学校传帮带群里高三家长分享的小作文,抽空还把初中旧书学习资料整理完打包转给了新初一家长,真是个忙碌的周末。
自诩我这准高一家长后勤工作做的还是挺到位滴。但我自己的学习任务却攒下一大堆,昨晚加班把书院的文章学完。
今天继续读《财务自由之路》:
原文【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他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他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间的不同,以及,若是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调整?于是,一本概率论读完,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而另外的极少数人却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这段话给我的冲击挺大,原来一直以来,自己读书都浮在表面,难怪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活得稀里糊涂。
读大部分都是文字本身,带来的或情绪价值或阐述的道理,从未上升到“思考方式”这个层面。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样的文字,不同的人,却可以读出不一样的内容,收获也大不同。
事实上,具备这种深入思考能力的人,不仅仅体现在读书上,其在学习上,工作上……皆如此
比如太多了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些人却学会了如何轻松自如的学习;又比如在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老板的任务而疲于奔命,而这些人却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工作,有效地创造真正的价值……
差距也就这样一点点的被拉开了,且越拉越大。
今早读到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抵得上惠普两百位工程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泰戈尔的诗句有个romantic的回答:“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要我说,最远的距离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为人与人之间差距可以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