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处理各类事务时,合理的时间安排本应遵循这样一条高效路径:迅速聚焦并完成相对简单的部分,然后精准投入到困难部分的攻克之上。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与策略性的做法,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任务时,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各个击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场景中很多人的做法却背道而驰。他们下意识地开启了“回避困难模式”,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那些轻而易举就能搞定的简单事项上。面对困难部分,他们选择“掩耳盗铃”,假装看不见、不存在,心底还暗自怀揣着一丝侥幸,希望随着时间流逝,困难如同清晨的薄雾,能自行消散。
深究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做事的动机。人在着手做事之际,内心的驱动力往往源自两个截然相反的源头:奖励与惩罚。一方面,奖励会以诱人的成果吸引着我们奋进,可能是物质的回馈,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赞誉,让我们为了获取它而愿意迎难而上,合理规划时间,主动挑战困难任务;另一方面,惩罚会以可怕的后果逼迫我们行动,当人们害怕困难带来的挫败感,恐惧惩罚降临的痛感时,就容易鸵鸟心态发作,宁可在简单区域徘徊,也不愿直面困难,最终陷入低效的时间陷阱,离成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