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只能说
当高中作文素材蛮合适的
这本书叫《孤独六讲》,而不叫《孤独的六个层次解读》或者《剖析孤独的六种原因》。
如果是抱着后两种的预期打开这本书的读者恐怕都要失望。
因为《孤独六讲》其实只是2002年蒋勋先生应台湾联合文学社之邀而作的六场演讲。
这其中,又包括那么几个主题罢了。
“情欲孤独”,“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不得不说,整本书的文字都还有趣,论述也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可是,距离出版论著应有的深度还差了一些,毕竟,是演讲集而已啊。
而在我的期待中,倘若这本书能对【孤独是什么】,【孤独的本质】再探究一二就更好了。
整本书对孤独的定义始终没有浮出水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试图去描述孤独,并要引发读者共鸣。
那我想,也真是难为蒋勋先生了。先是将孤独分了六类,又反复强调将孤独和寂寞区分,而且还不忘记把升华一下,和美学挂上钩。
不得不说,整本书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莫过于蒋勋先生的用典,引用之频繁。文学作品、历史典故、往日经验随处可见,天马行空的行文风格贯穿始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随机翻几页,看看能扯及多少名人,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
实在是非常适合高中的同学们积累一番作文素材(笑)。
好了,这当然是开玩笑,正经的推荐应该是这样的:
林园林在《少年蒋勋的台湾》一文中讲到:“蒋勋这代人,或许是台湾最后一批经历过旧时代,沐浴过大师风度,同时自己又有继承性的人文学者。他们身上有旧的传统,也有对新世界的接受和拒绝。他们谈起人生、谈起人性,都有深刻玩味之处。”
我想这是对这本所呈现的内容的最好诠释。
内容摘要:
01
▼
情欲孤独
蒋勋先生将最为看中的情欲孤独放在了第一章,谈及我们的儒家文化,对于孤独从来都是避而不谈,所以今天的我们还学不会如何孤独。
我们害怕孤独,所以不断追寻不孤独的方法,从而造成更盛大的孤独,因为我们还没学会去享受它,接受它。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的是群体文化,所以我们不允许孤独。
张爱玲写道,清晨起来不把房门打开,就会被认为是在里面干坏事,我们似乎没有给隐私什么空间,而在欧洲,他们已经认识到孤独,更加注重个人的隐私。
儒家文化避谈死亡一如避谈孤独,可是死亡是人一生的命题,又怎么能够逃避,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个文化挺软弱的。
我想到一期《奇葩说》,那期的辩题是: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平常伶牙俐齿的辩手们遇到这个涉及生死的辩题全都泪奔,从某些方面来讲,是因为我们对生与死的话题讨论得太少,还学不会如何面对这个终极命题。我印象最深的是马东的一段话,马东的父亲突然离世,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他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放下。
最后他说:“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缺的一课。所有有宗教的民族,关于宗教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死亡开始。它因死而告诉你怎么生活?或者说它试图给你解释死亡。我们儒家文化里面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别聊。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回避这个事,不许聊甚至不许想。”所以我们学不会面对生死,孤独亦是如此,避而不谈并不能使孤独消失,相反它是造成孤独不好的原因。
庄子多有趣啊,抱着骷髅睡觉,与死亡对话。我想他是真正看透死亡本质的人。
02
▼
语言孤独
在语言孤独里,蒋勋先生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宁波老太太和法国老太太各自说着不同的语言聊了很久,全然没有任何不愉快和误会。相反的,有着相同语言的人们不停地说着话,相互谩骂,攻击,伤害。
有着相同语言的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语言孤独的一种状态。
蒋勋先生还在里面讲了几段很有趣的对话,比如《水浒传》里宋江借用语言来打破孤独感,宋江问:“你白天都在做什么?”
阎惜姣回答:“我干什么?我左手拿了一个蒜瓣,右手拿一杯凉水,我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从东边走到西边,从西边走到东边……”我第一次见有人把“无聊”用这么拐弯抹角充满趣味的话来表达。
还有庄子的“鱼之乐”逻辑辩证以及禅宗公案里的对话,朴实中蕴含深刻的含义。这些对话让人深感语言的魅力。
最后蒋勋先生告诉我们:语言需要颠覆性,当它不再是习惯的模式,不再具有沟通性,只是一个声音,承载着思想,才是语言的本质。
03
▼
革命孤独
革命二字对我们来说其实是相去甚远的,我们无法感同深受,亦无法深有体会。但是你读来却有一份悸动,你会对司马迁《史记》里的孤独者失败者而感动和遗憾,会对卓文君、秋瑾这些将生命活出自我,活出惊人的美的传奇女子深深的佩服。这些我们都能从许多书中窥探一二,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们生命最后的荒凉和孤独,梦想无法完成、世人不解的孤独感。
特别的年代和留学经历赋予了蒋勋先生对革命独特的见解,他说革命是一种激情,是青春的一种仪式,有时人们不是因为革命而革命,可能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小事而参加学生运动,它更像是一场巨大的嘉年华会,正如蒋勋的同学问他的那样:“我今天要去示威,你觉得我穿哪件衣服比较好?”原来革命是可以重新注解的,这些是他在台湾,是我们所看不到,以及想不到的,原来革命可以是这样的。
在这章有一句话:“革命者的孤独是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的洁癖,并且深信不疑。”这句话乍看拗口且无法理解,如果看到里面的事例可能就理解了。在某段年轻的时候,我们给自己营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度,你单纯地相信世上的美好,相信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高尚的,容不下任何沙子。直到有天现实告诉你不是那样的,是我们梦醒的时分,也是我们务实的时刻。
有时我会想,在那样的年代,我会参加革命吗?你们会吗?
04
▼
暴力孤独
“暴力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吗?我不认为。”在没看这章之前,我想很多人没想过自己的内心深处会有暴力的潜藏,我们明明对它嗤之以鼻。可是我们深知蒋勋先生说得没错,他年少时看马戏团,看到驯兽师将头放进狮子口中,有一瞬间希望狮子一口咬下去。这就是我们内心的暴力,我们在某些时刻会有类似他这种恐怖性和暴力性的念头,只是大家不敢去揭发,并随着成长,慢慢视之不见了。
所以隐藏暴力避而不谈并不能让它消失,正如避而不谈孤独只会让人们更孤独,当我们学会去正视它、探讨它,并上升到美学层次时,它反而不那么危险了。
如果我们希望回到社会去观察各种暴力形态时,能有更冷静的省思能力,就必须去深入探讨。
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我们一定要知道,性善论和性恶论单独存在时都没有意义,必须让两者互动,引导到思辨、思维,才能对人性有最更深层、更高层次的探讨。
05
▼
思维孤独
学习新闻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它至少能够让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自己的冷静思考和想法,而不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年少的时候,我们会背很多的古诗和课文,但不求甚解,更大一些的时候,老师会直接告诉我们意思和答案,在我们的教育里,我们得到的都是结论式的答案,而缺乏对这个过程的探讨和推理,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在柏拉图的《飨宴篇》里就针对一个主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人们各自提出对这个议题的解释。是否会有结论?柏拉图反而不太关心。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我们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辩论到最后是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的,双方的论点都没有对错之分,而在这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思维的碰撞。当我们学会静下来思考、怀疑的时候,认识到孤独的圆满性时,思维就会慢慢发展。
06
▼
伦理孤独
伦理是最困扰社会的一个议题,我们常常面临两难的伦理困境,难以抉择。在这里,蒋勋先生也没有答案,只是他对“伦理”“乱伦”给了更为弹性的诠释,而不是我们简单粗暴的固定解释。
在这里,他举了古埃及皇室在不同的年代对婚姻的不同规范,说出自己的论点: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所谓的“伦理”和“乱伦”,其实是一直在适应不同时代对道德的看法。道德对人类的行为,预设了一个范围,范围内属于伦理,范围外就是乱伦。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在这个时代所坚持的伦理,会不会在另一个时代被当成乱伦。
蒋勋先生认为,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只有个体更独立的状况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倚赖。我想,这才是最好的爱。
完
文章声明:
书摘自《孤独六讲》
整理于 密涅瓦的夜猫子
公众号:密涅瓦的夜猫子,坚持每天读一本书,一首诗,道一声晚安,盼在茫茫人海,遇见你。
态度:春困秋乏,晨起读书,寻找有缘的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