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把李笑来当作朋友(九)》。
48.李先生也是人情高手,在不经意间处理好了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49.时间的利用的确人人各不相同,说要平衡,实际上,大多数根本不懂得平衡生活的方法,有人一直关注工作,始终工作,但是在其他的时间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做一些事情出来,比如:李先生说的碎片时间打电话、blog等等……
50.李笑来的时间表来看,就是一个非常刻苦的人,比如,他能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做出调整,完全就是因为的确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而大多数的人并不一定这么努力,也许时间本身就很充分,根本不需要从自己的睡眠时间中“挤”。
51.最后一段很重要,李先生首先是行动派,更是实践派,纸币习惯伴随在各个时刻,而且,随时思考、评估之后,制定目标,开始逐一行动和实践。
52.提高社交的质量,前提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后帮助更多和你一样优秀的人,从而让社交的质量更好,当然,优秀的人在一起,回报也将越大。
53.李先生写作中常常会用到类比的手法,所以,通过一个故事之后,转而让你回到观点,甚至,希望读者自己找到时间管理的方法。
有些人看来,这样的做法的确不错,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加深了解;而在有些人看来(比如:我希望信息就应该明确),你既然要说明白一件事情,直接坦白说出来就好了,不要给我讲故事,因为讲故事有一个最大的风险——你所说的是你所说的,但是我理解的是我理解的,很有可能因为频道和“理解通道”的不同而造成不必须要的信息损失和信息失真。
而且,就自我管理来说,为了说明管理的重要性,举例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李老师常用的讲述自己故事的做法也很不错,但,一定要把自己真正传达的意思再说明一下,不要让第二类特质的人去猜,或者脑补,这的确很费成本。
【仲先生深度解注】
a.李先生是一个十分关注自我身体状态的人,应该是经常反思,且对自我做了很多的自我剖析,而后针对自己当下存在的情况(不足)做了很多准备,坦然接受自己存在的不足,作出预案,从而从容面对。
b.既然并未能够克服恐惧,那就做到习惯恐惧。我的做法也是一样,很多人说不会讲课、分享,我的观点也是出奇的一致——如果你讲授30分钟,那么你最好准备好至少1小时以上的内容(内容方便至少针对听众的比例和情况作出好几个案例的准备,假定你准备了三个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抛出来的时候,用心观察听众的感受和回馈,如果没有引发关注和共鸣,立即作出改变,即将这个故事版本浓缩,而后抛出第二个案例,以此类推,总之,在你准备的几个版本中,始终有一个是可以锁定听众的。
原因很简单,你在每一次演讲或者授课之前,一定是对听众的人数、年龄、学历、职业等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做了应对措施的),当你要讲述的时候,你做了200%的准备,所要付出的仅仅是正常的展现,那么,你肚里的货往外倒的时候,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你也不必太多在意演讲的技巧等等。
因为,在你演讲或者授课之前,至少应该对自己的材料熟读十遍,演习了至少两遍,此时你就会有相对的信心来准备接下来的战斗。这,应该作为一个习惯——随时有预案,提前准备充分,面试也一样,我的面试成功率达到95%以上,原因就是如此。
c.如果你明知会有问题出现,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前预想潜在的风险和可能,作出预案。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直接采用预先想好的措施,一般而言,都能化解问题。这,是我的一个职业习惯。
简单而言,你应该锻炼这样的思维,如果……那么……的“预案习惯”,如果出现忘词现象,那么,我就提前准备好演讲的思维导图,放在眼前;如果我紧张,那么上台前提前深呼吸三次,放松,积极暗示之后再登台,增强自信。总之,你是可以想到各种办法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记住,一定是提前想好预案,而不是“急智”。即便是很聪敏的人,也无法做到每一次都有“急智”。
【仲先生深度解注】
1.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就应该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如果你想写作,就该在平时注意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如果你想强化自己写作的案例,平时就应该攒出一些素材——需要收集和累计,而不能每一次都因为一个素材在网络上找几个小时,成本太高了。
2.李先生的书籍之中引用的故事和案例,除了大众常见的之外,还是有一些生冷的、新鲜的故事,比如:费兹杰罗(Scott Fitzgerald)的阳(具)尺码故事。(讲述关于一些男女之事,借助化学反应等概念。)
3.李先生的书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涩而深刻的内容,好在想要成长的人还是愿意去坚持阅读,毕竟即便是因为名人,还是趋利性的提升时间管理的能力,都会竭尽所能的把这本书看完。
文/仲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