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华。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在这些信息日复一日的冲刷之下,我们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了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们的思考和记忆。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要过滤出好的信息,首先要找到好的信息源。好的信息源具有好的“信息品味”:它们往往有确定的主题和范围,专注于某个领域;它们一直能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深度的内容,宁缺毋滥;它们能提供独家的信息,绝不随声附和;它们能获得所在领域内多位资深专家的推荐;另外,经过第三方审核或者单独法律责任的内容也是较为可信的,比如学术期刊论文,上市公司年报,统计年鉴等。这些都是我们辨别可信赖信息源的参考指标。
当然,较为可信不等于全部可信。即便是论文,年报等也存在隐瞒信息,数据作假等可能。我只是说,从概率上讲,这类资料可信更大一点,但即便如此,也需以存疑的态度去考察,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评论
事实信息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材料,而各种观点和评论虽然有时会给我们以启发,但也会牵引我们的头脑,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观点。一个人可以洋洋洒洒写下一大篇,不过是为了反复强调一个肤浅或者错误的观点,而要辨识它们,又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相反,主动搜集和获取事实性材料,就很有必要,以这些事实性内容为基础,我们可以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事实信息既包括基于大量样本调查得到的数据,也包括深入的,富含细节的描述性信息,我们获得的事实信息越全面,深入,我们的观点就越可能完备,准确。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比尔·盖茨可能是地球上最忙碌的人之一了,多年来,他既要主持巨无霸企业微软公司,还要负责盖茨基金会的慈善工作。可即便如此,他仍保持了一个习惯: 每年抽出两个星期的时间闭关,也就是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只看书和思考,不允许任何人因为任何事情打扰他。就好像,一个飞速奔跑的人,在风雨交加,雷声大作的森林里,走进一座无人居住的小木屋,砰的一声把门关上,所有的声响被关在了屋外,世界突然安静了,思考就此开始。
寻找,分辨,筛选优质信息的能力叫作“信息素养”。它跟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居于同等重要地位。我觉得一个人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是提升自己的“信息品味”,论到品味,自然是越高越好,正因为可获得的信息太多,所以眼光就要尽量挑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