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 ,我们的大脑在每天被它们狂轰滥炸后,已经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 。
我们总是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 、事、物,这些东西塞满了我们的大脑 ,让我们无法思考和记忆 。
采铜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中指出,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那么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呢 ?
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要过滤好的信息,就要找到好的信息源 。专注于某个领域,能一直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深度的内容 。有可能会推送一些营销性的内容,但一定会有所节制,不会夸大其词 。
2、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远离流行或过热的信息,这些热门话题大部分是人为制造的营销性话题,通过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来博取眼球 。
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事实信息是我们思考的基础材料, 而各种观点和评论,虽然有时会给我们以启发,但会左右我们的头脑,把我们搞得晕头转向 。
事实信息是基于调查得到的数据,包括深入的富含细节的描述性信息,这些信息越全面、深入,我们的观点就越可能完备、准确 。
4、定期闭关,屏蔽外界干扰
比尔盖茨可能是这个地球上最忙碌的人之一了 ,他每年仍然抽出两个星期的闭关时间,用来看书和思考 ,不允许任何人因任何事而打扰他。
信息被合理筛选后进入我们的头脑 ,再加工、处理后,被我们表达出来,越简洁越好 。
用于写作,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文章。简洁是写作的主流标准。
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年轻时就吸取过不懂得简洁的教训。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克服着多方面的困难,一边就“新疆梵文的限定动词”这样深奥的主题撰写博士论文 。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导师瓦尔德.施密特在看了他的论文的绪论部分的初稿后,在全文第一行第一个字的前面画了个左括号,又在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后面画上一个右括号 ,意思全部删除 。
这一下把季羡林弄蒙了,导师认为这一篇绪论都是在引述别人的观点,重复别人的话,并没有自己的见解 ,因此没有必要写出来 ,时间也白花了。
季羡林内心波涛汹涌,辛苦的付出被全盘否定 ,但最终他还是对老师的批评心悦诚服 。
当我们的大脑习惯了碎片式的信息 ,习惯了做各种浅尝辄止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头脑必然烦琐、冗余的。
只有过滤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给大脑“断舍离”,它才能轻装上阵,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